拧巴的胡同——烟袋斜街

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360,无名的胡同似牛毛”。

胡同,就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为便于采光,讲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胡同多数为东西走向。

北京城是一个四方四正的城,街道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北京的斜街只有几条,如“烟袋斜街”也是最出名的一个,也称为斜街胡同。

图片发自简书App

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尤其是那些无所事事的女眷,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抽抽烟,还把家里的烟锅拿出来款待客人。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烟袋跟衣裳一样,同样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所以烟袋有很多种-男式的、女士的、精巧的等等。各个烟袋铺为了吸引招揽顾客,吸引眼球,就在家门前纷纷竖起一个木制大眼袋。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 刚开始的时候叫“鼓楼斜街”,直到满清王朝的晚年才改成“烟袋斜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斜街的形式与元代修通惠河漕粮货物之运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烟袋斜街的繁华发轫于鼓楼西大街。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布局是“前朝后市”,即从永定门到三大殿是朝,钟鼓楼后是市场,更由于开凿一条360里的“通惠河”,接通南北大运河,使南方货船直接到大都靠岸,各种商品源源不断供应大都市场。

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就成为了港口码头。大米、茶等源源而至,附近船舶如云,商栈林立。为使码头至鼓楼前有一通道,遂在积水潭至鼓楼之间修筑了这条斜街。从布局看,元大都的建设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独辟蹊径的创举,城呈长方形,城内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干线,街道宽直整齐。惟德胜门至鼓楼这条干线是斜的。但若以实用眼光看,这条斜街却非常实惠,解决了交通急需,缩短了距离,因而斜街不但是北京城内惟一最早的斜街,也成为当时这一带运输贸易的生命线。

明代以后,城市中心南移,通惠河水道开始淤积堵塞,运粮船已不能驶入积水潭。明清两代虽因漕运的需要多次疏通,然终无复当年之貌。但是斜市街鼓楼西大街包括烟袋斜街却基本保持着六百多年前的格局和模样。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清王朝的一朝覆灭,从前的那些旗人子弟就没落了,烟袋生意随之冷淡。这条胡同变成平民百姓溜达的巷子,逐渐沦为二手旧货市场了。那些旗人子弟因为没有钱财为了吃饭就一点点的变卖家产,把家里的金银珠宝、玉石字画等值钱的东西拿来换来银两。那些倒腾二手古玩的人中,除了八旗子弟外,还有原来皇宫里的太监。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北京”比“胡同”晚了一个世纪。公元1276年元大都破土兴建,1276年建成。意大利马克波罗在书中写道:“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城门可望彼城门也。”。“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也”。

如今的烟袋斜街是现代人旅游的好去处,古玩店、字画、饰品店、各色小吃已成为一个商业文化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过还能看到前朝的影子,当代诗人叶宝林游览烟袋斜街时,发出感叹,写出七律《烟袋斜街》:

后海波寒柳雾凉,一根烟袋点残阳。

银桥可载西山重,老店犹飞爆肚香。

梦落鼻壶闻烂醉,魂游瓦巷转悠扬。

斜街更比烟竿短,几步明清岁月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