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此时窗外爆竹声声,似又回到了除夕。
北方的风俗,庆新春的活动要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一安排最为密集,那之后的半个月,就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大过年的”四个字来解决的日子了。在这半个月里比较重要的日子有两个:初五要吃饺子,称“破五”,传说这一天要迎财神;十五要吃元宵、过元宵节,人们习惯上还要再放个炮。
下午的时候跟师傅聊天,很认真地跟我讨论:正月十五为啥要叫元宵节?是不是正名叫上元节啊?就像端午节不叫粽子节、中秋不叫月饼节,为什么元宵节就要叫元宵节呢?
对我来说这不叫问题,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端午就是粽子节,中秋就是月饼节。但这个问题也的确引起了我的兴趣。中华民族是个几千年来过得很苦的民族,“吃”永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对应的食物,就算在已经不会挨饿的今天,我们见面时也永远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可吃货也总要有个遮掩,除了元宵节,好像就没有哪个节日直接以食物命名的。于是我询问了万能的百度大婶,得到的结果如下:
上元节(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把夜晚叫“宵”,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我就说嘛,我们的民族吃也要有个由头,怎么会那么庸俗地以食物命名呢?哪怕它很美味。
除了上元节,还有中元节(七月十五),即鬼节,要普渡孤魂野鬼,也有说是祭祀祖先。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
简单地说,上元节人吃,中元节野鬼和祖先吃,下元节祖先吃。三个节日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上元节最早,据说在秦朝就已经有了,和佛教的传入有关,中元节和下元节据传和道教有关。
如今几千年过去啦!节日的来历已经不是那么确定,美味的食物却流传了下来,人们也对一小块方糖裹着厚厚面粉形成的元宵,进行了更为美味的改进——用一小块又薄又粘的江米粉裹着大大的各式各样的馅儿——这就是汤圆啦!
现在想起来,国人在吃食上实在是博大精深,元宵节有汤圆和元宵;端午节有粽子;中秋节有月饼;小年要吃关东糖;冬至、春节和破五节要吃饺子,而且还各有各的说法,每一个都把吃食和美好的愿望融合到了一起,实在是嘴里也甜、心里也甜。
当然除了过节,传统的好吃的也很多。就曾有南方朋友很认真地跟我询问:饺子、包子、锅贴、混沌,究竟有什么区别。这区别大了好么,做法不同,吃法不同,味道也各有各的美。
有人说,普通人和伟人的区别就在于,普通人活着是为了吃,伟人吃是为了活着。虽说活着就为了吃,好像有点太没追求,可如果不能好好地吃,生活实在是少了一大项乐趣,只要能好好地吃一顿饭,就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吃好才能活好,才能工作好,就连减肥,如果不好好吃,又怎么有力气减?
所以说,大过节的,别的都可以先不提,吃好吃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