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个自然村落,正在消失,在中国北方农村繁荣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乡村集市,也逐渐走向没落。
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个乡村集市却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职能和使命。寄托了成千上万家庭的希望和机会。
那时人们迫于生活的窘境,各家发挥智慧,调动手头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痛过集市上的买与卖 ,来维系各自家庭的生息与繁衍。
那时,集市上交易最繁荣的是粮市,遇到困难,无法可想的家庭,唯有卖粮;而口粮不足的人家,则卖鸡卖鸭,卖东卖西, 然后再买粮。因为珍贵,每斤粮的价钱精确到了几分几厘,而整个交易过程也特别具有戏剧性,像地下党接头,不用口说,而是把手伸到对方袖管里报价。
我敢确定,年幼时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大部分源于集市,它就像一个万花筒,启蒙了我所有的触觉神经,它甚至还启迪了我的第一个人生梦想-----长大当个代销社的售货员。童年的我对集市充满了期待,天天盼着跟着大人去赶集。
走到集市上,如同进入了一本活色生香的百科全书,拔牙的,剃头的,锔碗的,打铁的,都一一在街边,真实上演,还有吹糖人的,耍猴儿的,更是让我拔不动腿。到现在还觉得,比如今孩子们看到电视剧还精彩。
最初,带我进入这个万花筒的是姥姥。这个顽强、坚韧的小老太太,迈着三寸金莲,带领着家庭,穿过岁月的凄风苦雨,多亏了集市上的斡旋和运筹。不仅添补了油盐酱醋也击败了一个个遇到的坎。
通常是姥姥先领我,到集市收购站,把门前种的蓖麻籽卖掉,有时是卖鸡蛋,再捏着少的可怜的票票 ,一一到各处,把家庭必需品买起。我跟着后面,一边帮忙拿东西,一边眼花缭乱的看,有时也用小手,在地上列式,帮忙算账。最后,姥姥会买到我的欲望,瓜果李桃 ,或者一个羊肉包子……那包子,无法形容的香,至今回忆起来口齿生津,那种满足和幸福感,没齿难忘。
我的第一本小人书也赶集时买的,名字叫《鬼的故事》。
许许多多关于赶集的故事,每每想起,还是那么温暖、清晰,我知道它已经刻在我的生命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