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只有景德镇能烧窑,西安半坡就有个窑口。这个窑已经烧了10年多了,至少烧出40万件陶瓷制品。
十余年来,那些在半坡“生”、半坡“长”的陶瓷精品,就陈列在窑口对面的“半山艺术空间”内,名为“半山雅器”。
每一件陶瓷制品,没有一个重样,各个优美独特,栩栩如生。
空间内,屋顶上的灯,墙上挂的画,桌上摆的盏皆为陶瓷。
通往二楼的楼梯墙面上,挂满“盘子灯”。
1600余个陶瓷器皿摆放在茶室的两侧,有盏、有杯、有壶,造型多样,釉色斑斓。
《天工开物》有云,“水火既济而土合,陶成雅器”,雅器的背后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能工巧匠。
何建龙,山西运城人,从业三十余年,这里开窑时他就来了,一呆就是十几年。
杨长安,陕西铜川耀州区人,从事陶瓷烧制工艺近30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两位师傅每一天都辗转在揉泥、拉坯、修坯、上釉、装窑、烧成……这些工艺之中。
在师傅手中,泥巴温顺乖巧,在旋转、拉伸、合拢中“轻松”现出茶壶的样子,多余部分被修刀轻轻刮掉。师傅手中并不粘泥,一切风轻云淡,自然而然。
给壶身扎眼,再粘接把手。做一把好壶需要壶嘴、壶把、钮三点一线,出水要通畅,手握壶把要轻盈,不费力。一把手作壶,靠的是手、眼、心的配合。
美器的背后是匠人们辛苦的付出:仅仅一个拉坯环节,师傅们就需要长期保持双肩耸起、背弯、身体前倾的姿态……
职业病和身体过早的扭曲在所难免,但他们却说,生活离不开“玩泥巴”,让他们自豪的是,他们参与创造了关中文化浓郁、国内独创的“拴马桩”陶瓷灯。
拴马桩,顾名思义,就是古代乡绅大户拴马的雕刻条石。时至今日,拴马桩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又成了很多景观的装饰,甚至被人竞相收藏。
“半山雅器”总设计师孟小梦说,今天,大家喜欢拴马桩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如果和陶瓷照明结合起来,不就可以让它重新复活,有新的实用价值了吗? 制作“拴马桩陶瓷灯”的想法由此产生。
“我们实地考察了陕西关中博物院的数千个拴马桩,也查阅了很多书籍,在此基础上再创作新的陶瓷雕塑。”
“陶瓷灯底座刻花皆为手工。烧制‘拴马桩’最大难度在于进窑高温烧制不变形;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釉色,我们采用的‘石釉’,是在一次偶然的试烧中发现的,亚光变化多样,又富有质感显肌理。”
“兼具实用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的‘拴马桩陶瓷灯’一问世,就大受欢迎,不少人专门来艺术空间参观!”
大量等待烧制的半成品就摆放在工作间内:骑狮的胡人深眼窝,高鼻梁,或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肩背猴子、老雕、大鸟……生动活波,惟妙惟肖。
将“拴马桩石雕”变成了陶瓷灯,这既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赋予了传统文化元素新的生命力!
半坡这口“窑”还烧出了很多不同样式、不同用途的陶瓷艺术品,“绿如春水红似朝霞”不再是陶瓷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遇见。
“也许,我们比不上景德镇瓷器,但也称得上釉质如水,胎体质薄,能令观者欣喜沉醉!”
这款茶具名曰《璞玉》,粗陶的壶身“淋上”冰清玉洁的青瓷,令人过目不忘。
这款茶具用天然矿物颜料调配出了竹青釉色,苍劲秀雅,意境清新。
“我们这行有句话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一方面说明陶瓷的神奇,一方面也说明它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失败、挫折常伴左右。”
同一个产品,同一种釉料,烧制出的产品,往往颜色不一,有时甚至惨不忍睹,这和做者的能力、窑者的运气以及当时烧制的“气氛”都有关系。
一件上乘之作,需要人与金、木、水、火、土环环相扣的结合。没有人能保证,可以烧出一模一样釉色、斑纹、韵味的艺术品。所以精品的诞生,一半人意,一半天成。
大概正是这种“可遇不可求”才成就了陶瓷的艺术魅力,为什么说,即使烧窑数十载的老匠人,每次开窑都依然像个孩子似的充满期待!
“与瓷泥陶土打交道几十年,生命中早已离不开彼此,‘老实巴交’的泥土,变换莫测的‘花釉’,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琢磨,并为之如痴如醉……”
十余年来,“半山雅器”始终坚持原创,包括设计、烧制、釉色等所有环节。
那一件件雅器诞生的背后,是老工匠们寂寞的日复一日,是失败了再来的坚韧和顽强,是痴心不改的敬畏和虔诚……
原创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它是心血的凝结,是真情的流露,更是跨越时空的心有灵犀,希望你看了也会心动。
半山艺术空间
地址:西安市半坡国际艺术区C1-22
朴里:
合作邮箱:285581004@qq.com
联系微信:puli-zha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