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
吃火烧馍,喝豆腐汤,是我老家河南的习俗。从这一天起,村里的男女老少就开始进入为新年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大人们忙着打扫房屋,炸莲藕、肉丸,炖肉,为亲戚好友准备年礼。小孩子们则在期待新年的花衣裳,吃不完的瓜子糖块,以及各种平日吃不到的零食。
从农历21开始,就是我们那的年集,我们平时称作叫做花花集,听起来就觉得非常喜庆。狭小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卖各种年货的小商小贩,前胸贴后背绝对不夸张,和春运期间的火车站有得一拼。
然而,和火车站不同的是,人们脸上的表情。赶年集的人,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忙碌了一年之后收获的欢欣。
那街道实在过于拥挤,叫卖声实在太大。遇到熟人,打招呼几乎全都靠喊,问的无非是年货有没有备齐,孩子有没有回来之类的话。隔了重重人海的人儿,彼此都听不到对方在说些什么,只是快活地点个头,自顾自地喊几声,这便算是打过招呼了,随即被淹没在人海里。
每个花花集,父辈们都会从街上买回一袋又一袋的年货,奔波又满足。一年劳作的辛苦,在这几天里消失的无影无踪。辛辛苦苦挣的薄薄的一叠钱,换回整个春节期间的富足生活。
过年,过的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仪式和希望。看吧,有这么丰满的新年在等着,再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最终有一个犒赏自己的盛宴。
想来,我已经有6年没有在家过小年了。嫁人后,连在家过年的时候都很少,忍不住一阵叹息。
记忆中的小年,赶过的花花集,妈妈给我买过的新衣服,是新年最好的礼物,也是回忆里最美好的所在。
(2)
今年的小年刚过不久。
可能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还在忙着工作,把这回事早忘到一边去了。直到一位同事吃惊地发现,今天是小年嘞,才引起大家的唏嘘,这么快就过年了呢,可是好像没什么感觉。我们对于每天是周几的印象比其他节日更要清晰,毕竟工薪族七天一轮回的作息规律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小年似乎变成了一个遥远的回忆。
几年之前,遇到这样的节日,还会往家里打一个电话。一是对节日的重视,二是对家人的牵挂。
而现在的小年,连电话也懒的打,有些像是被遗忘,又有些像是不愿被提起,一想起,便会抖落满地的乡愁。
享受快乐,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擅长对无关紧要的事谈笑风生,却对最重要的事情闭口不谈。比如毫无意义的圣诞节,情人节,我们过的不亦乐乎。没什么特殊的意义,跟着商家一起凑热闹罢了。
对于冷落了的小年,则是藏在多少人心里的乡愁,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它不如圣诞节那样时尚洋气,有更多的卖点可以让商家做文章。它古朴陈旧,貌似被忘记,却是不敢被提起。
看到朋友圈里,早早请假回去的朋友,在晒小年的美食。一家人坐在一起,满满当当的一桌。碗筷算不上精致,食物不见得美味,然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光,却是世间任何珍馐美酒都比不上的。
(3)
走在大街上,到处是拉着庞大的行李箱奔向各个火车站、机场的人群。沉甸甸的箱子装的不仅是过年回家的礼物,还有家人等待了一年的希望。
每逢过年,深圳这座繁华的城就会变成空城,迎来它一年中少有的宁静。
小时候的北方,过年的时候都会下厚厚的雪,那时候总在想,不下雪的新年是什么样的,这一幕竟变成了儿时最大的期盼。
直到去年留在深圳过了一个年,天气暖洋洋的,而这座城根本不会下雪。儿时的梦想如愿以偿,却并未觉得幸福或者开心。长大之后的我们,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开心,容易满足了。
但是体验过了总是好的,算是圆了儿时的一个梦,对曾经的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晚上和几个老友一起吃了年前最后一顿饭,大家纷纷诉说着这一年的苦与乐,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小心翼翼的希冀和担忧。明明是每一年都比去年更好了,可是我们明明还是有比去年更多的哀与愁。
这喜忧掺半的生活,让我们咒骂,也让我们沉醉。或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它有喜悦有悲伤,有成功有失败,有成全有遗憾,有心满意足有懊悔不甘,不完美却真实,不动人却引领我们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