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特“鼠”年到来之际,在给亲朋们拜年信息中,吴导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零零后》。在看完《零零后》的电影及其所有的记录片之后,做为二胎妈妈的我陷入了深思。
《零零后》
非专业导演张同道(教师),用了12年的时间(2006年---2018年),记录了18个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的成长经历。通过不同孩子的成长经历,引出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留守与留学、青春期与亲子关系、独生子女与二胎政策等教育话题。 不同个性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人生,而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而言都是不可复制的。
萌萌
幼儿时期一位爱唱爱跳,会撒娇生气,喜欢父母陪伴的萌萌,已成长到了13岁。这时的萌萌跟幼儿时截然不同,现在的萌萌少了些幸福的笑容,脸上流露些冷漠和叛逆。之间的变化是从上小学开始,父亲对她学习的严厉辅导,加之10岁时,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维持十年的平衡。正处青春期的她接触最多的就是耳机和手机,跟父母之间沟通越来越少,出行也经常是独来独往。如今的她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父母不喜欢我了,我被忽略、被取代……
萌萌的父母把她的行为归结成是青春期的叛逆,事实上呢?
很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小学后,重心便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做题出错,成绩不好,态度就十分凶恶,孩子一下从幼儿的快乐天堂,掉入了小学人间地狱,整天都是以泪洗脸的完成家庭作业;若有了小成员的加入,更多的关爱放在了小成员上,对于大的,就觉得应该一下变得很懂事,应该要照顾谦让小宝,让孩子一下从独享着众人万般宠爱的公主(王子),变成剥夺了独爱还遭人嫌弃佣人。
萌萌也是如此,其内心的失落,孤独,害怕,嫉妒无人知晓。她对妹妹无视的这种行为,实际是对父母无意中对她无视的反抗。她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爱少了,所以她也不会把爱给到妹妹。认为妹妹是她的敌人,是抢走她父母的敌人,是剥夺她爱的敌人,是让她不幸福的敌人。
可能大家会认为这是孩子幼稚的想法,长大了自然就会懂得了。其实不然。在我所接触过的案例中,很多职场人感受到的不被爱,失落和孤独,很多都来自童年时代,父母在多子女教育中不平等的对待。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期待就像毒瘤一样,影响着我们的一生,那些被压抑被忽视的感受,影响着自我的评判,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不被爱,不配拥有爱的人,自我价值感不高,变成一辈子寻求爱,又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
一一
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一一的小女孩,在幼儿园里的她总是一个人在玩耍,在别的小孩午睡的时候,她独自一人翻阅绘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愉悦自己。老师引导她让她交朋友,她却很淡定的回答“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我有这个权利。”
13岁的她慢慢发现,人是需要生活在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找到朋友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在常人的眼里,可能觉得一一很内向,可她说:
我觉得
从本质上来讲
社会它对内向的人是有点不公平的
它在要求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
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的。
13岁的一一还是跟幼儿时期一样,走路慢慢的,吃饭慢慢的,说话也是那么的悠长而依然,学习上,她并不在乎分数和排名,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她安静内敛,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被他人的评价而左右,总是那么的悠然自得,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有着甚比成年人安定。
这样的一一让我很好奇,她有着怎样的父母,是怎样的父母养育成如此自带气场,内心坚定的孩子。一一的父母给她取名叫一一,是希望她有一个相对简单的人生,不那么的跌宕起伏。吃饭慢,给她充足的时间进餐,并没有因为家人吃完了,而催促她;上小学时,一一对于学习浑浑噩噩,父母对她这样的学习态度,并没有表现出焦虑和恐慌,很平和的对待。也许父母的这种放手,让一一在进入初中后,意识到来自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成为自推型的学习者。她的父母包容着一一的一切,接纳一一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无条件的爱吧。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让一一从小内心很充实,初步形成了高的自我价值感。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被爱的,这样才会觉得内心充实,才会更加自信。最初这种渴望来自于自己的父母,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于是“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爱我,我都是有价值的”观念因此而树立。长大以后,这个孩子就不惧怕失败,敢于尝试。没有被完全接纳过的孩子,也会只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
在接触过的很多教练案例中,很多人害怕失败,不敢冒险,不敢大胆尝试。主要是因为自己只接纳成功,不接纳自己可能的失败。实际上是来自童年的感受,童年里当他(她)做得不好,失败,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时,父母的指责,愤怒,甚至微表情所透露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恐惧,不被爱。父母只接受他们好的一面,所以长大了他(她)也只学会接纳自己好的一面。
《零零后》系列共五集,分别是《爱的方程式》、《时光若倒流》、《成长单行道》、《一一的世界》、《朋友这件事》,绘制出一幅中国教育的真实画卷。 我们对面养育的都是未来30年后社会上的中流砥柱,30年前,我们谁都预见不到互联网的普及,AI的出世;30年后的社会发展会是怎样?我们更是无法预知。若用过往的教育理念养育属于未来的孩子,是否会给他们设置无形的笼子?限制他们的思想价值观?我们不是设计师,无法让孩子们一定得按我们设计好的模样生活,我们能给到孩子的就是无条件的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马拉松跑道,我们做父母的只能是教练,站在跑道两边给予他(她)们鼓励和支持,永远无法代替他(她)们跑完属于他(她)们的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