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在我们老家,年还没过完,所以今天依旧祝大家新年快乐。
同初一不同的是,今天来拜年的会少很多,主要是一些昨天有事没能来的人,和一些昨天一直在家的长辈们相互走动一下。
起床后,时间变得悠闲。大侄子把我的手机占据,继续在游戏里盖房子。侄女还是一如既往的睡懒觉,直到下午才爬起来。今天的晚饭必须早吃,因为下午还有一场最重要的仪式要举行。
三点多一家人开始吃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肯定是胖乎乎的大侄子,靠坐在沙发上,啃一口肉,然后仰着头,闭着眼,使劲的( ̄~ ̄)嚼。一边嚼一边摇头晃脑,看着就很幸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大他十岁的姐姐,大侄女精挑细选,一口一口细嚼慢咽,看起来吃了很多,其实还没大侄子两口的多。最终,大侄子以一碗水饺收工,大侄女以四个水饺掉一个的成绩结束。
吃完饭,端起早就准备好的簸箕,簸箕里是纸壳和香,将供了两天的牌位小心端放到簸箕里,一场家族仪式就开始了。
一路走,一路敲门。将自家姓氏的亲人都叫一遍,最后在三哥家门口集合。陆陆续续,哥哥嫂子,侄子侄女,甚至还有孙子外孙,都到了。
按照往年的约定,二代集资购买烟花,最终收的钱款850元。购买烟花爆竹一三轮车。这些烟花爆竹就是今天的主角。各个姓氏之间的较量,就靠他们了。
端起装着牌位的簸箕,一个家族,几十个人,浩浩荡荡去往村南的桥头。仪式从这正式开始,路人看到都会自觉让出道路,说一句,去送了?这么早?家族长辈回应一句,早送早完事,孩子们可以去玩会。
送老,是我们村的俗称,别的地方叫送家堂。除夕请回来,初二送回去。请的时候,简单端个纸钱,烧个香,送就要整个家族一起行动了。对于这件事,也就是过年的整个过程里最后一件事,每个家族都是很重视的。有些人可以不贴春联,不拜年,但是送老的时候,一定会到场。就像我昨天说的那个搬到城里去教学的堂哥,今天一大早也回来了。每个家族依据自身条件,会有不同的安排。记得以前甚至会邀请鼓乐队一路敲锣打鼓的互送过去,仪式开始的时候,会有长辈专门组织。而现在人们已经简化了很多了。要知道在农村,邀请鼓乐的都是大事,一是结婚,二是葬礼,最后一个就是送老。
鼓乐队将队伍一路互送到地方后,会在一旁守候。家族长辈将大家带来的纸钱香火放到一起点燃,一边烧一边会念叨一些送别的话语,当香和纸钱烧完。长辈会将所有男丁聚集到一起,按辈分年龄从前往后站好。随着一声“行礼”。鼓乐队中的长号手,吹响手里的长号。在长号声里,所有人在长辈的带领下,行跪拜礼。三叩九跪,礼满而止。
当最后一次作揖后,号声止,而礼仪结束。“礼毕”后,就是烟花爆竹的专场了。一个家族兴旺的证明,一个是家族人员的数量,这证明家族的大,一个就是烟花爆竹的数量,这证明家族的富。
首先响起的肯定是爆竹,引线短,就释放的快,噼里啪啦中,礼炮升空,在天上炸裂,爆发一片闪光,随后是震耳的轰鸣。最后升空的是烟花,在礼炮的轰鸣里,烟花在空中绽放,红绿橙紫,在空中交相辉映。最后是轰天雷或者二踢脚,这个要一个一个燃放,比较麻烦,但是声音更响,震的桥面都晃动!当然再多的烟花爆竹,也有放完的时候,一场仪式在烟花落幕后结束。
而前一个家族离开,也就代表着下一个家族的登场。一座桥,架起的不只是河流南北村落的交通,还有阴阳两届的沟通。我们曾经从此桥将长辈们送往彼岸,也曾将他们请回家过年,年已过完,长辈们也看到了家族的传承与繁荣,今天我们用最热烈的方式送您回去,请您安心,家族有我们,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送老后,年算是真正的过完。当然在我们老家还有另一个说法,叫过小年。这个小年跟春节前那个小年可不是一个意思。这个小年指的是跟年一样隆重的节日,因为距离春节较近,所以才成为小年,这个小年就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花灯节。
人们在短暂的休整后,将会继续另一场仪式。
民族的传承,需要节日的传承,而节日的传承,仪式是最重要的载体,只有经历过这些看似烦琐的礼仪,才能让节日的文化内涵得到真正的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