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32·总结的价值和意义(6)】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3月5日。
一、原文:
P82
时间统计好当然是好,可是对不起,这到底有什么用呢?有做统计的时间,是否不如去干些实际的事呢?节约出来的时间是否浪费在这些总结上了?
尽管我们敬佩惊叹,还是有人提出许许多多讥讽嘲笑的问题。
当然喽,首先在心灵深处一定是在挖苦:谁需要这些总结?说实在的,谁会去看它?不客气地说一句,他要向谁汇报呢?并且还用书面汇报。
不管怎么说,心灵并没有把做这些总结简单地看成一项自愿的、从实用出发的工作,所以总在探究某种秘密的原因和动机。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是关心自我——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是研究自我?真奇怪。他反正是怪人。我们要做到心安理得,最好把他看成怪人:人世间怪人还少吗?
二、我的阅读日志:
1.时间统计有什么用呢?是否在浪费时间呢?柳比歇夫每日每周,每月,每年都有详细的时间统计分析记录,而且是用纯手工记录的方式,这必然会耗费大量时间。看起来,时间统计本身就存在一种时间浪费,就像学习阅读方法类书籍一样,可能会占用正式阅读的时间,但是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相对于现在科技的发达,有效利用APP和电子表格会节约大量时间。
2.面对外界的嘲讽和别人都不理解,你是否会忠于自己的内心?
同一件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按部就班,看起来好像是过于机械,这样的做法难免会有一些不认同的观点,甚至是嘲讽。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是听听别人的意见,再继续上路呢?
我觉得,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某件事情,你内心十分认同,那就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吧!如果有些事情,你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你可以听听旁人的意见,综合考虑再出发。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总结Day27-32:总结的价值在于汲取经验,不断调整节奏,摸准自己的时间规律,更好的制定下一个周期的计划。
总结的意义在于,通过记录具体项目所花费的时间,让自己对过去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清楚了解到自己的成就和“欠账”,以及美好的回忆。
【《奇特的一生》·Day31·总结的价值和意义(5)】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3月4日。
一、原文:
P81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1964至1968年……在跳甲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如果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甲属的专著,就满意了。收集完毕,但我并不指望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能确定各族系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都是连一半也没有完成,然而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展……
他的工作,面一般铺得很广。上面提及的那个五年计划,要搞数学、分类学、进化论、昆虫学和科学史。所以,总结也好,计划也好,都分成许多项、许多小项。
二、我的阅读日志:
1.“五年计划”:柳比歇夫将一生的时间分成一个个五年时间。五年是一个特别的时间,中国国民经济计划也是分第N个五年计划,我就想了,为什么是五年,而不是四年六年呢?一种说法是逢5逢10周年是比较隆重一些,也有说是建国后模仿苏联的五年计划。今年是毕业第五周年,感觉确实很不一样,准备回顾过去五年,做个十年总结,对比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
2.“分项”:五年计划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可以涵盖多个方面,计划内的项目再细分多个小项,便于落实。 昨天学习了一个时间管理的课程,提出505133原则——按照人生70岁来算,20岁开始的话,一生奋斗的长度大概就是50年,5年-3年一规划,3个月(季度)回顾总结,每天吃掉3只青蛙。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我的人生还有【 】个五年计划,我想这样活:算起来还有8个五年,瞬间感觉人生如此短暂!我想…
【《奇特的一生》·Day30·总结的价值和意义(4)】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3月3日。
一、原文:
P80
在其他项内,列入没有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欠下的债。
达尔文《造物的神殿》 5小时
德·布洛埃尔《物理学中的革命》 10小时
特林格《生物学与情报》 10小时
陀布尔让斯基 20小时
欠债的账单每年重复一次,债务没有减少。
有些材料是出人意料的: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最欣赏哪几部影片……
他的总结看起来挺枯燥,研究起来却很有味儿。
人在一年内能干多少事,能见识多少东西啊!太多了!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人的精力,如果明智地利用它,能创造多少成果啊!此外,我头一次发现,一年原来有那么大的容量。
二、我的阅读日志:
1.柳比歇夫将没有看完的书列入其他事项,当作“债务”一样去还账,欠债的账单每年重复,就像信用卡一样,不断重复,没有减少。
2.大神也并非是百分百完成计划的,这也改变了之前的认知误区,以为他的计划完成率接近100%。与我们不同的是,他坚持弥补未完成的事项。
3.年终总结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回顾过去的一年,发现完成了很多东西,比如工作总结,复盘一年参与的项目,出差游玩的地方,真的是很充实,也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下一年工作计划会进一步加大成长力度。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我的“欠账”:计划的致用类书籍应该有20+没看,目前还有2本书没看完;写作的任务一直处于“欠账”状态,现在通过参加便签法和训练营,以及线上课程来养成总结输出的习惯。
【《奇特的一生》·Day29·总结的价值和意义(3)】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3月2日。
一、原文:
P79
柳比歇夫的工作比有的工人还重。他大可以像大仲马那样,举起双手,叫大家看看他手上的老茧,以此证明其言不虚。一年写了1500页!洗印了420张照片!这是在1967年。他可是已经77岁了。
俄文书共读50本 48小时
英文书共读2本 5小时
法文书共读3本 24小时
德文书共读2本 20小时
7篇论文付印……
由于长期住院,阅读的时间自然多了,但主要工作的计划还是超额完成了,虽然有许多事没有办好,例如《科学与宗教》一文占用的时间要比原先预计的多4倍。
年度总结的详细,比得上整个企业单位的总结。逝去的时间,轮廓勾勒得多么精致多么清楚——那么些表,那么些图,那么些系数。柳比歇夫被公认是极高明的分类学家和数学统计专家之一,确实名不虚传。
二、我的阅读日志:
柳比歇夫在77岁的高龄,仍然保持旺盛的创作能力和阅读习惯,并且记录了阅读不同种类书籍所花费的时间。
对于柳比歇夫一年阅读几十本书的阅读量,我并不感到惊奇,让我佩服的是48小时能够阅读50本俄文书!我猜测,这些应该至少包含学术和文字两类书。
他依然坚持利用图表,总结分析,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我今后可以应用的做法:使用图表辅助总结报告;活到老学到老!
【《奇特的一生》·Day28·总结的价值和意义(2)】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3月1日。
一、原文:
P78
……1966年,第一类工作共计1906小时,原计划为1900小时。与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时。平均每日5.22小时,即5小时13分。
了不起!每天有5小时13分钟搞纯学术工作,天天如此。整整一年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5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也就是说,5个小时内没有什么歇一会儿抽支烟的工夫,没有聊天谈话,没有溜达散步。仔细想想,这可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
1937年 1840小时
1938年 1402小时
1939年 1362小时
1940年 1560小时
1941年 1342小时
1942年 1346小时
1943年 1612小时等
这是基本科研工作的时间,其他一切辅助工作都没有计入。这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
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
二、我的阅读日志:
1966年,柳比歇夫每天有5小时13分钟搞纯学术工作,天天如此。这个时间是很多的了,整整一年他在节假日都没有休息!这与我们常说的“劳逸结合”是否有冲突呢?要知道,柳比歇夫也是有娱乐休闲时间的统计,活动并不少呢!
反观自身,节假日和年假都是休息,只有周一到周五,每天9:00-5:30是工作时间,除去吃饭时间有7个小时工作,再除去网络聊天、浏览网页、喝水、吃零食等无关工作事项,工作时间估计有5.5个小时,再除去开会、出差、整理资料和日清单等琐碎时间,纯工作时间最多只有3-4个小时!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计算我一年的有效纯工作时间:
按照工作日每天3.5个小时纯工作时间计算,一年有效纯工作时间是12×21.75×3.5=913.5个小时!
【《奇特的一生》·Day27·总结的价值和意义(1)】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28日。
一、原文:
P77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计。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65次——是多还是少?
似乎是多了。话说回来,我也没有把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个比法。同我比吗?问题正在这儿——我就没有计算过,说不出我一年看几场电影,听几回戏,参观几次展览会。连大约的数字,我也一下子说不上。更说不出情况有什么变化: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个数字发生什么变化,我看多少书,看的书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科学书籍和文艺作品的比重有什么变化?我写多少封信?每年有多少时间用在路上,用于交际和运动?
我心中没有一个准数,对自己没有一个准数。我有什么变化,我的工作精力、我的爱好和兴趣有什么变化……说起来,我原来倒是以为了解自己的,可是一接触到柳比歇夫的那些总结,我才明白我其实是对自己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
二、我的阅读日志:
1.总结的好处:可以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可以知道自己一年之中的收获与成长,比如我自己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把一年之中的工作、生活、成长等做一个复盘,就会有一种充实感,也会在这一年的基础上,制定新一年的计划。
2.娱乐活动是否应该统计?如果不做工作日志,如果没有个人笔记,我真的想不起来去年看了哪些影视作品,前年参加了哪些活动,甚至会忘记大学时代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只有重新翻开日记本、相册等,记忆才纷纷涌现出来。所以说,开心的、美好的事物值得记录,也值得转化成文字或诗歌,升华成更纯粹的情感,以此来丰富我们的人生。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思考:为啥要统计娱乐活动?
3.娱乐活动也是值得记录的,一方面能够激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我们增进友情、爱情(朋友聚会、约会等),加强同事、家庭关系(公司聚会、团队建设等)。心力篇里,崔律讲过“能量宝盒”的小锦囊,也有同样的作用。
【《奇特的一生》·Day26·感知时间】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27日。
一、原文:
P44(上接Day3)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嘀嗒嘀嗒走着的生物钟,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二、我的阅读日志:作者通过对柳比歇夫的观察和了解,判断柳翁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生物钟,即对时间的准确感知。
崔律也提到过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误差很小,但是我自己还没有体会到这种感觉。
崔律说过一种方法,比如说出门时间,先有个心里预估,然后看表,核对时间误差,经常训练,就会增强对时间长度的感知精确度。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这段话里好像有个逻辑问题,欢迎来“找茬”:
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
——关于这两个时间段的统计时长,作者是如何确定时间是准确无误的呢?柳比歇夫自然是没有看表,那么除非作者自己看表,并记录了时间,否则如何判断记录的误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