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个场景:假如你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现在要提升项目的体验感,这个项目有100个触点,你是选择把这100个触点都优化,还是只选择其中3个?
大多数人会掉进“整体服务提升”的陷阱,能优尽优。只选3个,需要很大的定力;选哪3个,则需要经验和能力。
《峰值体验》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关键时刻MOT(Moments of Truth)。
什么叫关键时刻?就是影响用户决策的时刻(进不进店、下不下单......)。那哪些时刻属于关键时刻呢?按照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的理论,人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波峰、波谷)和结束时的感觉,也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本书作者又加了一个“最初”时的感觉,形成了三个黄金时刻。
消费者跟人提起一个品牌,不太可能记得它的文案,他讲的一定是一段经历,一些令他赞叹的经验片刻。
我们在评估商业成果时,有四个重要的参数:进店率、转化率、复购率、推荐率。本书作者把这四点概括为“一见就进、一进就买、一买再买、一传千里”。针对这四点,他又提出了“始于迷惑,陷于套路,忠于习惯,传于印记”这四条体验设计理念。
每个参数对应的场景,其中都会有很多触点。比如进店,客户在店门口看见、听见、闻见了什么,导致他进店或者没进店。先洞察,根据流程去梳理触点,甄别关键时刻,再进行设计。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并不是解决方案其本身,而且在于如何定义这个问题。
书中介绍了如何挖掘MOT的方法:问消费者你如何形容这个品牌,以及为什么觉得是这样。这个为什么就是MOT。
在做桌面研究的时候,要注意MOT三元素:谁、在什么场景下、感受到什么。
一个MOT时长必须发生在3分钟以内,如果太长,就需要细化,很多有意义的MOT时刻只发生在30s以内。
晦涩的理论,用案例最能说明问题:
案例一:
航空公司为了提升商务舱的载客率,对服务的体验感进行提升。但一次长途飞行,乘客在飞机上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难道这12个小时每时每刻的服务都要好吗?做不到。
设计团队决定在就餐环节做文章,起先的方案是提高餐饮口味,但商务舱乘客平时山珍海味,并不会因为精美的飞机餐而产生峰值体验,他们反而更在意上餐这个环节。空服人员动作优雅、餐具、摆盘、食材、颜色、用料、材质等,才是打动他们的关键时刻。
案例二:
什么样的人在买始祖鸟?是运动员、登山客、极限运动者吗?调研发现始祖鸟的主力消费多为大腹便便的商业人士,使用场景也并非爬山越野,而是穿去办公室或朋友聚会。他们并不了解产品(材质、面料),购买的原因仅是:看到很多朋友/同事在穿。这就是MOT时刻。什么时候他们觉得衣服买得最值,不是爬山户外的时候,而是朋友称赞的时候。
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有一个自我损耗理论:人的大脑采取的是“最少努力法则“,当人感到疲惫时,大脑就会自动进入系统1思维(感性思维),去寻找最简单、最安全的选项。人倾向于做最容易想到的决定,而不是最佳的决定。当我们做讨厌的事情时,会占用系统2(理性思维)更多资源,因为自我控制需要大脑额外做出努力。
所以做体验设计的时候,要多从系统1的角度去思考,做最简单、最安全的设计,而不是最理性、最周全的选项。
2023.8.26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