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街头看到一条关于西津渡的广告:“更喜欢镇江了,因为西津渡”,便想去看看这个地方。
这是九月一个周六的中午,天阴阴的,空气湿润,到处弥漫着金桂的香气。从地下停车场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街区,干净整洁、青砖灰瓦的建筑式样古朴,店铺前挂着一只只红灯笼,分外抢眼,是西津渡前的商业区。
穿过这片商业区,有一座小山,拾阶而上,便到西津渡。
西津渡,因诗歌而著名。三国时它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宋代以后,它才改名为“西津渡”。
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古渡乘舟北上,船到瓜洲时,见景生情,便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津古渡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这里有一条千年历史的古街,全长仅五百多米,却有着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建筑别具一格。你看那沿坡而建的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仍清晰可见。这里还有个观音洞,据说是古迹,里面修的金碧辉煌,有壁画有佛像,在幽暗的灯光下,深遂神秘;还有救生会博物馆,展示关于官办和民办的江河救生、义务摆渡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救生红船的模型、各类图片展示和文字介绍,还有好多塑像呢。
码头街,自古有之,现在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有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漫步在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古老青石板路上,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这条古街,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虽然很多建筑都是复建,但可以领略当年这个要塞古城,商旅繁荣的风貌。
我们来的这天是周六,西津渡的游人并不多,可能是宣传力度不够,知道的人不多。
但这个地方对我却具有无穷魅力,在镇江是最值得去的地方,这里有文化、有古迹,古香古色,又显示出小清新的文艺气息。古街上的各类店铺:有旅社、酒吧、咖啡厅、商铺、小吃店、餐馆,卖当地特产、小吃、文艺特色商品。一些小商品和商铺装修风格弥漫着浓浓的文艺气息,与西津渡的古风遗韵融合一处,让人浮躁的心顿时平静下来,真想找一地方坐下来,看书、发呆、喝茶、听音乐……
这条街挺有意思,我在那里看了锅盖面的现场制作过程,面如其名,真有一个锅盖在锅里煮着,难道面条的味道是因煮了锅盖而变得美味吗?在一家小店里,喝了一罐镇江酸奶,现场制作,刚做好的,从冰箱里拿出,稠稠的,凉滋滋,滑嫩,酸甜,好喝。镇江香醋全国闻名,这有一家专门卖醋的,有各种各样的香醋,老板娘说这里是厂家直销店,味道正宗。买了一瓶,回家品尝,感觉味道非常地道,酸中带甜,和以前网购及在超市买的恒顺香醋味道大不同,后悔当时没跟老板娘要网购地址。还有好多好玩的、有文化特色的东西,价钱不贵,只因坐火车不好携带,没买,可惜。
除了古街两旁的商铺,周围的建筑也都做为西津渡商业区开发,风格一致,其中有些建筑高大宽敞,好像以前的工厂车间,发现了房子上的一个牌子,原来这是一个生产过滤器的工厂旧址,商业区就在原来工厂建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颇有北京798艺术中心的味道。
在临街处,看到一处被钢化玻璃罩住的古迹,是一个深坑,可以看到石制的旧台阶,原来这里是曾经的古渡口,现在已深埋于地下。最早的古渡口是在小山脚下,小山紧临长江,涛涛江水就从山脚下流过。后来,由于江泥淤积,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山脚下这个西津古渡口,古迹中的长江江岸离小山已有300多米距离。现在长江江岸呢,已不知在何处,反正离这里远着呢。我们此时脚下坚实的大地,古时都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古渡遗迹虽在,渡口却再也没了的人员货物通过船只渡江的历史景象,“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中衰落。
千年古渡,已成历史遗迹,但西津渡却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