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直是多兰电影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惊艳戛纳的《我杀了我妈妈》还是这部《妈咪》。同样是支离破碎的单亲家庭,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不同的是《妈咪》多了些愧意和成熟,少了些年少张狂。从《我杀了我妈妈》到这部“《我妈妈杀了我》”,五年来,多兰一直在坚持着自己对母亲的那份执念。
抽烟喝酒满嘴脏话的单身母亲和暴戾多动的儿子,母亲担心儿子惹是生非,儿子急于表达对母亲的爱,两人的关系游走在崩溃边缘。新邻居凯拉的出现缓和了母子间的关系,一时间其乐融融,三人好像都看到了幸福和希望。然而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儿子之前惹的祸还是打破这份脆弱的平静,在巨额赔款面前,母亲不得不低头。出于对儿子的爱,母亲即使出卖肉体也无所谓,但儿子却接受不了,接受不了这样的母亲,更接受不了这样无能的自己,在《我为她而活》的音乐声中,全片达到高潮。
影片中,男主将1:1的银幕拉开是本片最大亮点配上wonderwall激昂的音乐非常具有冲击力。
也许是儿子自己都觉得自己太难管了,担心有一天母亲不爱自己了。母亲告诉他:“天下没有哪个母亲会突然不爱自己的孩子 ,只会越爱越深。”即使是爱也要向现实低头,因为这个儿子自己失去工作,支付巨额赔款,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已经趋于崩溃。在那美好到不真实的光影中,母亲看到儿子顺利毕业结婚生子,度过了正常人幸福的一生。。。这一切也只能是憧憬了,因为她已经做好了那个决定。“把你送走,不是因为我不爱你了,而是觉得你还有希望”。虽然这是无奈之举,虽然母亲在最后反悔了,儿子还是不可避免的走上不归路。在那个平静的下午,儿子带着对世界对母亲的歉意义无反顾的奔向窗外,奔向属于自己的自由。
片中主要人物都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母亲暴躁大条,儿子暴戾易怒,邻居更是有语言障碍。尽管电影核心是母子,但邻居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邻居的家庭看似美满,长期的生活压力让她羡慕这对母子的无拘无束,并渴望参与进去。邻居的出现在一定 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破碎家庭的空缺。三人在相处过程中,互相救赎,互相依赖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情愫。当邻居告诉母亲自己要搬家离开后,母亲突然崩溃。在她看来,邻居是一种寄托,是“这个家庭也曾幸福过”的见证人。现在邻居也走了,自己真成了孤家寡人。
似乎多兰把魁北克法语里所有的脏话都丢到了《妈咪》的剧本里。也许是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儿子即使跟母亲说话也同样骂骂咧咧,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邻居大叔警告不要用这种言语跟母亲说话。但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 儿子似乎只会用脏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无论愤怒,悲伤,失望,恐惧亦或是爱。在我看来,儿子对母亲的爱是带有畸形的,表现在他对母亲肢体动作和疯狂的占有欲上。史蒂夫对垂涎母亲肉体的邻家大叔充满敌意;在起居室与母亲大吵将母亲掐住脖子按在墙上,母亲说“你让我窒息”这种窒息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同母亲一起跳舞时,史蒂夫将双手伸到母亲的胸上,但旋即被母亲打落;在光线暗红的卧室里,史蒂夫深情地问母亲还爱自己吗,之后更是吻上了她的嘴。儿子对母亲的爱已经游走在伦理边缘。
在我看来爱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儿子自己辱骂母亲,却不许别人骂,母亲打儿子,却不许别人打。这些都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别人家庭的亲密无间是爱,母亲儿子的相爱相杀也是爱。最后母亲将儿子送走依然是爱,因为她觉得“还有希望”。只是这一次,爱终于没有拯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