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电商依旧蓬勃发展,双11天猫再创2135亿新高。但是和许多商家朋友交流下来,无论是头部品牌还是中小商家大致都有共同的感觉:流量越来越少了,很多品牌甚至流量同比个位数增长。
这正常吗?太正常了。中国的无线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年中移动联通基本都是零用户增长。在用户数上的绝对值增长已经没有空间。同样淘宝天猫作为最大的电商平台,整体的流量池也基本定型,甚至还要面对拼多多京东小程度等各平台撬动。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电商运营需要逐渐切换战略角度。传统的流量运营思维在四年前的流量红利时代管用,但是在今天的存量运营时代已经很难奏效。一味期待平台多分发流量,哪里有流量就去哪里,烧钱购买越来越贵的流量等等纯流量运营思维会极大的限制品牌电商发展。
当前已经进入一个运营消费者的时代,谁拥有的消费者数量足够多,未来就有更多可能性。这里的消费者并不只是购买过品牌产品的消费者,而是所有和品牌发生过关联的消费者。用阿里数据银行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分为四部分:
A:Awareness,被品牌曝光触达过的顾客。
I:Interest,对品牌感兴趣的顾客,体现在有过点击,收藏加购物等行为。
P:Purchase,购买过品牌产品的顾客。
L:Loyalty,品牌的忠实顾客,简单理解为一次以上购买。
AIPL的总量即为品牌的消费者总资产,总资产量越大即品牌可转化的成交规模就越大(目前数据银行已经赋予商家查看管理品牌数据资产的能力)。因为被曝光和有兴趣行为的顾客都可以通过二次运营进一步成为品牌的成交和忠诚顾客,是品牌消费者资产重要的一块。
因此我们传统的电商公式:成交=流量X客单价X转化率,也需要升级成为:品牌总体可成交=消费者资产X客单价X转化率。带着这个思路,在所有的运营工作中我们需要去盘点,每一个活动投放带来的总体可成交是多少而不仅仅看实际纯成交金额,从而看到更加立体全面的效果。
日匀一更,坚持365天写作的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