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看书的朵拉
这次重点介绍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这本我是在《中国哲学简史》后读的,非常棒一本书,前后花了2周才完成读书笔记。比《中国哲学简史》更通俗易懂,所以如果是刚开始接触哲思类书籍的,强烈建议先读这本。之前读过一些哲学原著,缺乏对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理念的受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的局限性,有些基本读几页都放弃了。以个人阅读的收获和高峰体验来讲,以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三本书作为哲学的启蒙读物非常合适,对于中西方哲学发展版图有所了解后,然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支去读原著,就会容易很多。
《哲学与人生》的作者傅佩荣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台湾的哲学教授,对于中西方的哲学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所写的这本《哲学与人生》是他自己编写的在台湾大学非常受欢迎的一门通识课程的教材。这本书打通了中西哲学,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和例子把哲学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带着读者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
本书比较厚,可能是由于是作为教案讲义的关系,读起来有点洋洋洒洒,比较发散。哲思学系列的主题阅读完成后还会有其他题材的书单推荐,有希望一起交流书单阅读心得的欢迎留言。
惯例附上归纳总结后的读书笔记,干货拿走,码字不易,记得点赞并关注我哦。^_^
一、哲学及方法介绍
1.哲学(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既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图书馆里面编号“(1)”的就是哲学类,它在传统思想中代表一个总和的、整体的学问。就这点来说,哲学确实有它特别的地方。
2.每个人都需要哲学,人类天性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是从事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
3.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避免被集体潜意识影响催眠,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4.哲学的思维:理性的反思。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5.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智慧”有两点特色:“完整”与“根本”。
1)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2)所谓根本,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
6.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1)培养思考习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
2)掌握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当然,我们年轻的时候未必喜欢圆融,甚至觉得那样好像没有什么个性,说任何话都四平八稳,想要面面俱到。然而,年龄与经验增加之后会发现,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量,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7.确立价值取向,“取向”的英文是orientatio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方向),这就叫做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人生经由不断的抉择,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风格是指,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有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不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8.力求知行合一,学了知识要利用起来,不用学再多也没用。
9.思想方法
1)逻辑-思考的规则
a)概念:任何可以想得出来的名词,都称为概念,区别概念和意向。
b)判断: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会形成“判断”。A = B,总共分为四种:全称肯定、特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否定。全称与特称均针对主词而言,全称即“所有”、“全部”,特称即“有些”、“某一些”。
c)推论:推论就是从既有的判断推衍出新的判断。分为三种类型:直接推论、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两难推理。
2)语言分析:发挥表达的效应,表达需要具有明确、一致、普遍这三项条件
3)现象学:现象学是辨物的策略
a)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法,自由想像法,地平线法
b)打破的假象有四种:
种族假象:把人类种族的需求,当作惟一的判断标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
洞穴假象:这是指每个人都好像是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人虽然无法避免自己的限制,但是知道这些限制,就可以减少被限制的程度
市场假象:代表思考中混杂着许多传言或道听途.
剧场假象:指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这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许多人一旦接受一套哲学或一种宗教信仰,就好像接受一出舞台剧,全套搬演出来,从此以后认为人生就是这样,这就叫做剧场假象。
4)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不要从传统或个人的角度阅读,而是要看文本(文章本身写作的方式)角度来阅读。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摆脱传统文化与个人经验。尽管我们有自己的立场,但要知道这并不是惟一的或普遍的立场。
每隔几年重念一本书,可以测量出自己在这几年之内心智成长的速度和方向。
二、西方哲学
1.人性观点演化-认识你自己
1)古希腊时期,从“人的现状”来看待人性的问题,亦即就一个人具体的生命有什么样的能力、表现、要求等,进行探索。
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种以能力决定一切的方式。
戴尔菲神殿: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
2)中世纪时代,从“人的起源”来看待人性的问题,亦即相信“人是上帝造的”。
基督宗教又分成三大系统:天主教(Catholic)、东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
基督宗教的核心理念:“信、望、爱”三德
人是桥梁,两端分别是野兽和神,而人应该要从野兽的一端走到神的一端。
信仰所强调的是“意念的转变”。换言之,所谓信仰有时候不太在乎你做了什么事,而是在乎你的“心”究竟怎么想。
3)近代欧洲时期,进化论兴起,关注的问题是“人的生命特色”,转而探讨“人应该往哪里发展”。
人和猴子之间失落的环节:理性思考。人的发展是双向的。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抉择
掌握选择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存在”,也就是要活下去;其次是要“理解”,也就是要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活着;最后是要“快乐”,也就是要活得快乐。
2.悲剧和神话--透过希腊背景的神话与悲剧来了解人生的问题
1)神话
基本信念:天人无间、万物有生、情感主导、戏剧性格
作用:掌握真实;建立原型;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说明自然现象、社会分工、人的欲望。
主题类型:创世、造人、灾难、救世、文化超人、英雄典型
人生中存在的断裂有四大状况:出生、成年、结婚、死亡。这四大存在的断裂都需要有原型,而这些原型就是由神话所提供的。人需要仪式感来完成断裂的跨越,例如成人礼
2)悲剧
怜悯和恐惧是人与人互动时最鲜明的情感,而悲剧的作用就在于引发这两种情感,然后加以净化(purify)。
希腊悲剧特色: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特色:悲剧的主角不在是命运而是人类的各种欲望,如猜疑、嫉妒、贪婪、斗争等。
科学的心态:由于希腊悲剧的影响,使得西方人在心态上开始变得实事求是,而不会加入太多主观的情绪及意愿,因为自然界的规则是客观的,绝对不因为人的需要而转变。西方人从希腊时代开始慢慢陶冶的这种心态,叫做“科学心态(scientificmentality)。
虚无主义:近代欧洲悲剧是从理性主义出发,亦即用人的理性去选择、衡量、判断一切,并且设法改变现状。然而,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计算得再精密,也掌握不了所有的变数。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很多事情仍然是处于他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到最后会发现,一切终究会归于幻灭。
3.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家最典型代表
1)苏格拉底生命内涵,追求真理、肯定传统、内心之声。
2)苏格拉底的人格表现:理性与自由、信念与尊严、生死与超越。
3)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而信仰则是对人生所作的高标准的要求,二者都是社会重要的传统资源。
4)强调理性,并不表示要排斥宗教信仰,而是主张:任何事情发生时,都要从理智的角度加以掌握,并且保持心灵开放,多多参考别人的说法而不要妄下结论。
5)自由必然来自于理性,理性思考后再作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6)信念就是去肯定一个尚未被证明的说法,这种肯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还需要用行动及生命去证明。
7)生命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的密度。
8)人生并没有一条绝对正确的路,任河一种理论都可以找到与它相对的另一种理论。很多所谓的“对”,其实只是方法上的正确。“把事情做对”与“做对的事情”是不同的,一般人活在世界上通常希望能够把每一件事都做对。换句话说,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达成,而我们要选择其中最适当的一种,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事实上,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亦即,我们要去“做对的事情”。
9)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因为人生终究会结束。
4.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马塞尔
1)克尔凯郭尔理念介绍
a)比喻: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途,因此能够把农夫拖回家。人的一生就犹如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中。只有当一个人清醒的时候才能够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因此当代很多议题,如“为自己活”、“做你自己”等,都是由存在主义启发出来的。
b)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和不能够有自我。
c)人生有三个阶段:感性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
2)尼采理念介绍
a)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b)权力意志:超人
宇宙里任何生命,只要存在,就会表现自己本身的生命力,而权力意志所指的就是这种生命力扩张的状态。
人类只是桥梁,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而人的生命应该从动物这一边走到超人那一边。
c)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
3)雅斯贝尔斯理念介绍
a)人生有三种界限状况: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精神)界限。当这三种界限出现时,便是人必须思考,作出抉择的时候。
b)密码与超越界
c)选出人类典范四大圣哲:苏格拉底、释迎牟尼、耶稣、孔子
4)海德格尔理念介绍
关注“存在”本身而非“存在者”;“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
5)马塞尔理念介绍
a)是(Being)≠有(Having)
b)奥秘(Mystery)≠问题(Problem)
c)我与你(I—You)≠我与他(I—He)
d)人生=旅行的过程
5.荒谬与超越
1)萨特理念介绍
a)存在先于本质
b)意识的空无化作用
2)加缪理念介绍
因为人生是荒谬的,所以要幸福只能靠自己,让自己尽量在量上增加对生命的品味能力以及对生命的把握。
启示:因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自己作抉择。抉择之前必须想清楚,而一旦决定了就要勇往直前。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压力及挑战,当我们进入到临界点的时候,必须设法平静下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自然就会调整自己的实力,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出一些安排,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规划。一个人如果没有完整的人生规划,很可能一开始非常努力,而在不久之后就感到耗尽心力,无以为继。
三、中国哲学
本书选择了儒道两家作为阐述中国哲学的核心。更详细内容可参考《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四、艺术宗教与教育文化
1.透过艺术了解生命
2.信仰类型: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
3.宗教的意义在于,把信仰中人与超越力量的关系以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于表现出来之后的多元化现象,要学习去尊重和容忍,甚至是欣赏。
4.迷信的几个判断标准:出于恐惧、崇拜个人、增强欲望、迎合世俗价值
5.教育与自我
1)教育的三个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
2)人生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3)人的生命是由身、心、灵三个部分所构成,强调灵的重要性
4)自我生命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5)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
6)文化的视界
a)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
b)文化的未来展望:多元化与全球化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