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曾经诞生过这么一位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大家。他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他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革新家、思想家、佛学家,他就是被称为南山律宗十一代世祖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1880年,李叔同生于天津。其父李世珍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盐业,李世珍以其官商身份,直通政商两界,后又开设“桐达”钱埔,财富迅速积累,成为津门地区富甲一方的大盐商。
殷实的家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李叔同后来文学艺术的学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李世珍是一个盐商,也是一个信佛之人,经商期间,经常邀请一些佛法名家至家里谈佛论道,开场做法。李叔同的大娘和长嫂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耳濡目染中,李叔同的心里自小便种下了佛缘的种子。
李叔同5岁那年,李世珍因病去世,其兄李文熙承担起了李叔同的教育责任。李文熙对李叔同的教育甚是严格,日日诵读,学习经典,这段时间,虽然对李叔同的孩童天性有所压抑,但这期间养成的习惯,对后来李叔同取得的成就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
李叔同在15岁时,就发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慨叹,诗句透露出来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人生哲学意味,明显超出了他那时的年龄,所谓“奇才”,由此可见一斑。
李叔同后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习诗词,书印名家唐静岩学习篆书和治印,同时和天津文人学士多有交流,文学艺术修为日渐精进,为以后在文学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惨遭杀害,整个社会阴云密布,危机四伏。李叔同作为社会变革的倡导者、支持者,传其刻有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印石,为避口舌,1899年,与母亲王氏,妻子俞氏迁居上海。
时局动荡,新思潮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天津时的李叔同,除了学习传统文化外,对新学也是格外关注。上海,当时中国最具活力的大都市,新学在这座城市,可谓如火如荼,空前高涨。
本就富有革新思想的李叔同一来到上海,便被上海浓郁的学术氛围所感染,积极投身其中,多次参加上海格致书院举办的征答活动。据统计,李叔同共获奖十二次,后又考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特科班,从学于蔡元培。
南洋公学“墨水瓶事件”后,李叔同和众多富有气节的学生毅然选择退学,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倡导社会变革,用自己的笔杆,奔走疾呼,李叔同当时提出,中国应有统一的普通话,这样才能凝聚国人,增加民族认同感。
1905年,对李叔同影响颇大,受到李叔同一生敬爱的母亲王氏去世。母亲去世,给李叔同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此事,对后来李叔同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经历过甲午战争、辛丑事件的李叔同,内心无比愤恨,却又感到无助。后来李叔同提出,音乐、艺术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音乐能启人心智,产生共鸣。
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成了很多进步人士和学子,救国图存的选择。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家进步神速,于西方接轨甚多,而且由于文化具有共同性,自然成为了很多国人出国留学的目的地,同年秋,李叔同远赴日本留学,求取真知。
到日本后,李叔同考入了东京美术学校,专攻油画专业。时有记者和友人到访李叔同的住所,都被他住所的景致所震惊,满墙壁都是油画范品,还有就是李叔同自己的绘画作品,可见,留学的李叔同能在日本引起学界重视,绝非偶然,除了天性和先前打下的文学艺术基础外,刻苦用功自是少不了的。
留学期间,李叔同和友人成立了话剧团体“春柳社”,以一幕《茶花女》反串名动日本,后又陆续公演了几出剧目,在日本都产生了热烈的反响,期间,还出版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
在绘画专研上,李叔同更是用功极深,美术史、光影理论、模特写生、炭笔画等等均有很大的进步。其房东女儿也被他的这份艺术执着所吸引,成为了他的专用裸体模特,而后两人产生爱情,遂嫁于李叔同,具体名字有所争论,一说叫“雪子”。
1911年,李叔同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天津、上海任教,担任上海《太平洋报》副刊主编,兼管广告,对中国近代广告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2年,李叔同受邀执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图画课的教学。由于李叔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教学认真严谨,对待学生温和恭谦,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件事,足以见证李叔同对那些富有天赋,又刻苦求学的学生是多么珍视。一学生名叫刘质平,家境贫寒,但颇有艺术天赋,留学日本期间,因拿不到公费留学的名额,几近辍学,李叔同得知后,就从他的工资中每个月拿出20元寄予刘质平,直到他毕业。
李叔同在浙一师教学期间,经常与友、学生泛舟西湖,登临小岛,除了放松心情之外,更是去寻找心灵的慰藉,去寻找红尘外的那一抹超然。
李叔同身体一直不怎么好,患有肺病。有一次,好友夏丐尊无意间向李叔同说了一本日本杂志上写的《断食的修养方法》,夏丐尊无意,李叔同却留意在心。
而后,李叔同便在虎跑寺断食17天,期间只是喝少许粥,甚至只喝水。李叔同在他的断食日记中写道:无梦、无挂、心清、意静、体轻、耳根灵敏、思潮澎湃、精神界一片灵明......
这次断食,坚定了李叔同出家的想法。他开始思索,世间的一切,如身体、富贵、金钱、名誉皆是暂时的,他要寻找那片超越世间物质的极乐净土,没有苦难的世界大同。
1918年正月十五日,李叔同拜了悟法师为师,法号演音,号弘一,同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虎跑寺正式剃度出家,九月至灵隐寺受戒。
1918年春天,一个美丽温婉多情的日本女子,寻遍杭州大大小小的寺庙,终于在虎跑寺寻到李叔同。十年相随,情真意切,朝夕相处,难舍难别,二人相见,唯有泪千行。
一顿素食饭后,二人分乘一叶小舟,女子唤道:叔同......,僧人答道:请叫我弘一,女子沉默许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僧人答:爱就是慈悲。僧人答完,转身离去,再也没有回头,那女子静静地孤身站在那里,泪如雨下。
遁入佛门的弘一法师,潜心修道,精研佛法,素简出行,克勤克俭,一件僧袍,有200多个补丁,同时告诫其它僧众,一粒米也要珍惜。
弘一法师修行佛法,前期遍读经书,博采众长,各宗各派,均有涉猎,且都有所成,后经其它法师点拨,潜心专研南山律,孜孜不倦,终有大成。
弘一法师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成为佛学的重要著作,为南山律宗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两本书,也是弘一法师最重要的佛学著作。
法师一生弘扬佛法,足迹遍及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地,时间最长的是在福建。后来法师曾说,福建气候温和,湿润清净,有利于讲经传道,同时更适于他的身体。
1942年10月2日,法师身体发热,自知大限将至。
10月7日,写下遗嘱:余命终后,凡追悼会、建塔及其它纪念之事,皆不可做。
10月10日,写下绝笔文字“悲欣交集”。
10月13日晚8时,在妙莲法师的诵念声中,弘一法师安祥西去,圆寂于温陵养老院。
李叔同所处年代,是中国最为动乱,新旧思潮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纵观大师一生,在俗38年,入禅24年,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又清心平淡、宁静致远、超凡脱俗。
他是公子:风流倜傥、潇洒放任,与戏子杨翠喜,名妓李苹香有过一段香艳的交集;
他是才子:“二十文章惊海内”,在大都市上海,声名远播,受人追捧;在日本,同样举止非凡,才情卓绝,名扬海外;
他是教育家:可谓桃李满天下,育人无数,如漫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同时,受他思想影响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他是革新家:第一次在中国引入钢琴教学,第一次在中国施以裸体写生,成立中国第一个话剧社“春柳社”,开中国现代话剧先河;
他是苦行僧:遁入佛门之后,清心养性,悟道修禅,二十四年如一日,矢志不渝;
他是得道高僧:以一己之力,复兴了中断几百年,佛教最难修行的南山律宗,被称为“南山律宗十一代世祖”,“民国四大高僧”之一;
他也是也是爱国者:在修行传道期间,曾有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每时每刻,大师也没有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他是集诗词、作曲、文学、印石、戏剧、绘画、音乐、书法、佛学于一身的大成者,他是奇才,是通才,他学贯中西,在各方面都登峰造极,造诣极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前期研习魏碑,注重法度,雄浑矫健,中期碑帖融汇,潇洒秀雅,晚期受修行佛法影响,摒弃法度,由心而生,用笔轻缓,宁静平淡,朴拙圆满,浑若天成,被后世称为“弘一体”,对中国书法审美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弘一法师一生为追求心静如水的灵魂境界,超然物外的极乐净土而潜心修行,弘扬佛法,法师可谓用心良苦,心诚至极,值得吾辈永远仰视之,不论别的,仅那首传唱至今的《送别》,给我们所展现的清凉、旷古、悠远的情怀就足以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大师已经远行,但大师一直都在,其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其静心修行的淡泊风骨,就像一轮明月,在苍茫的黑夜中散发着无尽的光辉,指引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