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外在的束缚,但是在孔子及儒家眼里,礼又成了一个不一样的样子,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一行为可能发生在他“三十而立”之时。此时的孔子,虽尚未达“四十而不惑”的境界,但已对礼有着敬重与审慎的态度。他深知礼之庄重,生怕因自己的疏忽而做错事,故而每事必问。这种对礼虔诚的态度,也显出了礼在他心中的神圣地位。在那个时代,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太庙作为祭祀祖先、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其中的礼仪细节更是不容有失。孔子的每事问,是对礼的尊崇,也是对传承文化的担当。
孔子面对鲁国季氏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怒。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系国家、坚守礼义的孔子。当时鲁国政治局面混乱,君主沉迷享乐,礼被大家忽视了。季氏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礼的践踏,更是对国家秩序的破坏。孔子的愤怒,也就是因为他对李玉崩越坏现实的悲伤。在他眼中,礼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一旦礼被破坏,国家将陷入混乱,人民将失去行为的指引。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没有“礼”的约束,“争”会让人们陷入混乱。在缺乏礼的规范时,人们可能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社会将陷入丛林法则般的弱肉强食。而有礼的约束,即使是竞争,也能在有序、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就像射箭比赛,选手们先以礼相让,比赛结束后又以礼相敬,这便是礼在竞争中的规范作用,让一切变得文明、有序。
子夏与孔子关于“绘事后素”的对话,更深入地揭示了“礼”的作用。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它如同绘画中的白色底色,是内在美好品德的外在彰显。礼约束着人的行为,使人变得高尚、有内涵。它让我们在与人交往、行事处世中,展现出内心的善与美。“仁”是内在的美好品德,而礼则是将“仁”外化的具体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人的精神品格。
三十岁左右的孔子,对礼已有深刻的理解。在他眼中,礼是不可或缺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不仅是仪式、规范,更是一种精神内核。它让人们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规范自己的言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而“礼”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层面。礼乐制度建立在人性之上,关乎人与人的关系。它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只有内心真正遵循礼的规范,礼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如同我们不能只把《论语》当作名言警句来背诵,而应将其中蕴含的礼义精神融入生活,真正践行。只有从内心认同礼、遵循礼,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好地成长、发展,构建一个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