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各地火热开展。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是“第一阅卷人”,也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答好主题教育的“民生答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保持发现问题的“准度”,把民情民意“捞上来”。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对于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藏着、掖着,就会积累更多问题,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调查研究是此次主题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坚持脚步向下、眼睛向下,走到基层一线去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既要听群众说什么,也要看群众有什么,更要问群众缺什么,把群众关心什么、担心什么、期盼什么,把民生领域存在哪些短板和软肋摸清摸准。要多到偏远的、落后的地方去,走到群众家里、田间地头,收集第一手资料,获取最真实情况,切实把民情民意捞上来,把民生问题找出来。
强化调查好“研究”,答好倾心为民的“实干卷”。将大兴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是这次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调查研究得深不深,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放下“架子”、卸下“面子”,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的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肩并肩互动、心贴心交流,在脚沾泥土、挥洒热汗中把群众的意见收集上来,把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同时,结合问题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对策,奋力推动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切实做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
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检视整改“事上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主题教育抓得深不深、实不实,最终要看检视整改的力度和效果。增强检视整改实效,搞好建章立制,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解“无解之解”、答“无问之惑”、闯“无路之路”,具体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确保一抓到底、整改到位。党员干部要在以学促干中务实肯干、真抓实干,在苦干实干中锤炼“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真功夫”,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敢于“认账”,主动“销账”,既治“已病”,也防“未病”,久久为功抓整改,以勇于担当的“宽肩膀”挑起“能斗争”的时代大梁,敢于“啃硬骨”“搬山石”,敢接“最烫手的山芋”,勇挑“最沉重的担子”,闯难关、涉险滩、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