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研究生自杀身亡:中国父母都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课!

大连理工一位研三的学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他的遗书让人看了无比痛心。

看着自己的实验设备,然后看了看自己的手,不知道是哪一个出了毛病,或许是脑子也说不定。。                      “不对啦,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 “我。。。我哪出问题了?”。          “你少玩点游戏,少刷些视频还会这样吗?”。                                      “可…可我确实尽力了啊?”。          “那就是你笨、懒、没用。这二十几年家里人给你这么多关怀,结果养了一个废物出来”。                                  “那…咋办?”                                “你这样下去肯定延毕了,真丢人,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么一个废物,去死吧。”

这段对话, 是他内心的挣扎,连他自己都说“这样无聊的想小剧场,我居然自己能演好几回。”

如果可以,我想告诉这个不幸的孩子:

爸妈养你这么多年,不是为了你出人头地,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你能活着。

研究生有几百万,但你只有一个,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对爸爸妈妈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害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让他们学这学那,多掌握一项技能,未来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我们变得越来越看重成绩,看重成功,却忽略了孩子本身。

忘了告诉孩子,无论你是否优秀,你的存在都是无可取代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这让我联想起前几日的一则新闻,武汉江夏区的一位初三男生,因为在学校和同学打牌,被妈妈责骂扇耳光。 在妈妈离开两分钟后,纵身跳下5楼不幸身亡。

在为年轻生命的逝去感到痛心惋惜之际,我们也不禁会追问,孩子为何如此看轻自己的生命。他是否清楚地知道纵身一跃的后果。

或许他只是一时羞愤交加,只想暂时逃离这个当下。却不曾想过,这一跃便是永别。

也许他只是想用死亡来报复,看看妈妈会不会因为他的死而伤心,想证明妈妈是否还爱他。只是他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无独有偶,2019年,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一位17岁的少年,因为和同学发生争执,在车上被母亲数落。在车子行驶到高架桥上,短暂停车的间隙,孩子打开车门,从高架桥一跃而下,不幸遇难。

他打开车门的那一瞬间,并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死亡意味着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或许他就不会那么冲动不顾后果地跳下去。

我们受到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在孩子面前,关于死亡的话题总是避而不谈,这样很容易在孩子身上体现出两个问题:

一是孩子把生死当做儿戏,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二是对死亡极度恐惧和抗拒。

上述事件中的两个孩子,如此轻生,只是因为死亡在他们眼里,是抗议成人的手段,是逃避问题的筹码,却丝毫没有敬畏。他们并不真正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死亡不仅是孩子应该学习的,更是需要家长勇敢去面对的。

我家孩子2、3岁的时候,经常会用手指去戳电插孔,屡禁不止。有一次,我非常严肃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你再去触摸插孔,触电的话,就会死的。

孩子问我死是什么?

我回答说:死就是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不能亲也不能抱,再也吃不到好吃的东西,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了。

孩子当时听了,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去碰插座。

不回避,不恐吓,如其所是地告诉孩子,死亡的真正意义。

1、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亲人离世的时候,告诉孩子,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不必刻意隐瞒和回避。

2、多和孩子看一些书、绘本故事,通过阅读,让他们从小就开始了解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 什么是死亡,以及活着的意义。

下面分享5本生命教育的绘本:

1、《一片叶子落下来》

“既然我们都要飘零落下,干吗还要生长在这里呢?”

“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是为了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一片叶子经历四季,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

2、《爷爷变成了幽灵》

讲述一个让死亡不至于使孩子太难过的美好童话,情节感人又温馨。

3、《活了100万次的猫》

没有爱的活,一亿次都多,有爱而活,哪怕泪干,一次足矣。

4、《獾的礼物》

书中从头到尾没提到死亡,却可引导人在缅怀中走出失去亲友愁绪。

5、《再见了,艾玛奶奶》

老奶奶患血癌去世前后一年的组照,从家猫视角写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死亡是那么平静、真切也充满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