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易享,清福难得


世间之福有两种:一种称为“洪”福(洪福也称鸿福),指拥有功名富贵的幸福,世人企盼的灯红酒绿、富贵骄人的生活大多都是这种幸福 ;另一种称为清福,指一种平平安安、衣食无忧、恬淡安适的生活可这两种福却很难齐聚一身,往往是洪福愈盛,烦恼越多。

之所以有这样的缺憾,究其因是因为洪福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和评价,而清福却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自肯。

或者说,洪福的决定权来自于外部,清福的决定权却来自于内心我们的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实是“鸿福易享,清福难得”什么是清福呢?

清福就是:闲来无事品茶,踱步曲径赏花,寂静少有人来,独自静心修禅虽说是享福 ,可一般人会觉寂莫难耐清,相对于浊,是指干净,安静,清闲;无混浊、杂乱、吵闹;福,相对于祸,是以往修来的福报,指凡事顺利,好运常在所谓“清福”,便是自己能够享受的那一刻闲情。

闲是一种有选择的状态,是你为自己创造的自由但享福也要知道尽享即是消福,是消耗福分,世事祸福相依,一不小心,就会过渡到福去祸来,所以要惜福,积德行善方可增福

而清福难享,为什么清福难享呢?

南怀瑾先生的定义是:清福,就是清净的福是自己能够独享的,不用与别人分享的,也不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自己能够沉浸其中的,就是清福

清福,是最珍贵的福,也是最难享受的福

什么是鸿福?

鸿福,是入世红尘,轰轰烈烈,你看“鸿”这个字,像飞鸟一样,终究是要飞走的,所谓“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

向外的追求的那些大概就是鸿福、比如钱财名利,别人的认可,别人的羡慕

鸿福再好,只是烦恼难消,虽然一时欢愉,却如火上浇油,难解生死疲劳,难得身心清净

众人多会去享鸿福,俗世生活的物质人生吸引力巨大,你想啊,当一个人衣食无忧,或者说财务自由,大把的钱可花,他要去清静地方粗茶淡饭,孤寂修行吗?不, 一般人很大程度上会去花花世界吃喝玩乐,烈火烹油,潇洒鸿福

所以鸿福易享,清福难得

古来,清福的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天有百花争艳,秋天有皎洁明月,夏天有凉风习习,冬天有皑皑白雪,可惜这样美好客观的事物,却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的。一些心绪繁杂的人,或许只会看到春花凋零,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冬日寒凉。

如果心中总多计较杂乱,纵使美景当前,也只会看到满地残骸,人们只要心头不存纤尘的“闲事”,那么,他的一年里,便日日是好日,这是清福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晴朗的夜晚,鸟栖鱼潜,皓月浸入在幽深的江水中。此刻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打扰,独自坐在船里,淡淡地弹上一曲。琴上的七根弦就是我的知心朋友,双耳为知音。当恬淡的声音融入心中,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这是清福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在南台静静地打坐,焚上一炉香,令人心悦神宁。禅定中没有时间的概念,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整天,这一天,禅师都是在“凝然”,在非常宁静祥和的状态中度过。是与非,有与无,贫与富,尊与卑,菩提与烦恼,生死与涅槃,所有的念头都已波澜不起,不需强行把杂乱心消灭,不需强行把躁动心平息,因为他的修行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已经连任何妄想都找不到了,本来就是心如止水清明绵密了啊!这是清福

人生在世,实是“鸿福易享,清福难得”

清福是出世之福,鸿福是入世之福

清代 华嵒 《临江远眺》

鸿福易享,清福难得

世间之福有两种:一种称为“洪”福(洪福也称鸿福),指拥有功名富贵的幸福,世人企盼的灯红酒绿、富贵骄人的生活大多都是这种幸福 ;另一种称为清福,指一种平平安安、衣食无忧、恬淡安适的生活可这两种福却很难齐聚一身,往往是洪福愈盛,烦恼越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缺憾,究其因是因为洪福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和评价,而清福却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自肯。或者说,洪福的决定权来自于外部,清福的决定权却来自于内心我们的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实是“鸿福易享,清福难得”什么是清福呢?清福就是:闲来无事品茶,踱步曲径赏花,寂静少有人来,独自静心修禅虽说是享福 ,可一般人会觉寂莫难耐清,相对于浊,是指干净,安静,清闲;无混浊、杂乱、吵闹;福,相对于祸,是以往修来的福报,指凡事顺利,好运常在所谓“清福”,便是自己能够享受的那一刻闲情。闲是一种有选择的状态,是你为自己创造的自由但享福也要知道尽享即是消福,是消耗福分,世事祸福相依,一不小心,就会过渡到福去祸来,所以要惜福,积德行善方可增福

而清福难享,为什么清福难享呢?

南怀瑾先生的定义是:清福,就是清净的福

是自己能够独享的,不用与别人分享的,也不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自己能够沉浸其中的,就是清福

清福,是最珍贵的福,也是最难享受的福

明代 周臣《松泉诗思图》

什么是鸿福?

什么是鸿福?

鸿福,是入世红尘,轰轰烈烈,你看“鸿”这个字,像飞鸟一样,终究是要飞走的,所谓“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

向外的追求的那些大概就是鸿福、比如钱财名利,别人的认可,别人的羡慕

鸿福再好,只是烦恼难消,虽然一时欢愉,却如火上浇油,难解生死疲劳,难得身心清净

众人多会去享鸿福,俗世生活的物质人生吸引力巨大,你想啊,当一个人衣食无忧,或者说财务自由,大把的钱可花,他要去清静地方粗茶淡饭,孤寂修行吗?不, 一般人很大程度上会去花花世界吃喝玩乐,烈火烹油,潇洒鸿福

所以鸿福易享,清福难得

清代 梁亯 《观榜图》

古来,清福的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天有百花争艳,秋天有皎洁明月,夏天有凉风习习,冬天有皑皑白雪,可惜这样美好客观的事物,却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的。一些心绪繁杂的人,或许只会看到春花凋零,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冬日寒凉。如果心中总多计较杂乱,纵使美景当前,也只会看到满地残骸,人们只要心头不存纤尘的“闲事”,那么,他的一年里,便日日是好日,这是清福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晴朗的夜晚,鸟栖鱼潜,皓月浸入在幽深的江水中。此刻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打扰,独自坐在船里,淡淡地弹上一曲。琴上的七根弦就是我的知心朋友,双耳为知音。当恬淡的声音融入心中,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这是清福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在南台静静地打坐,焚上一炉香,令人心悦神宁。禅定中没有时间的概念,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整天,这一天,禅师都是在“凝然”,在非常宁静祥和的状态中度过。是与非,有与无,贫与富,尊与卑,菩提与烦恼,生死与涅槃,所有的念头都已波澜不起,不需强行把杂乱心消灭,不需强行把躁动心平息,因为他的修行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已经连任何妄想都找不到了,本来就是心如止水清明绵密了啊!这是清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日的江水浩渺无际又寒气逼人,空旷无边又淡泊空灵,不带一点人间的烟火之气。在江天一色下,渔翁俯身垂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物我两忘,所有的外物都不萦绕于怀,天地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这就是清福的节奏,不过绝,灭,独,孤。可不是一般人会喜欢的东西

清福正是在独处中,才能真正悟通很多道理

真正让心灵成长与成熟

真正让内在的智慧显现

随时随地,让心安住,便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界”,在其中专注于自己的当下,不被外界所干扰,你有你的深山与净土

古人的清福状态

“此真受用,清福无虚,无事扰心,逍遥余岁,以终天年”

这句话出自《遵生八笺》高濂书斋部分,说的是古代文人的清福状态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说,“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窗明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这就是给后人指明了一份清福的雅兴清单

陈继儒把赵希鹄的雅兴清单进一步扩充:“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都在其中

文人雅士如此、位高权重的又当如何呢?

乾隆皇帝坐拥盛世天下,但真正享受的地方只是一个三四平米的“三希堂”。今天的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压力源源不断,其实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真正需要的东西是多少,乾隆皇帝给了一个答案,哪怕是一位君王,坐拥天下、他要的也就是三四平米,然后在这个角落里放喜欢的字帖、书籍、玉器,用喜欢的花瓶插花……这些对他来说足够了,也就是清福

鸿福易享,清福难得”,不然乾隆皇帝怎么会最爱“三希堂”,当他拥有偌大天下时,更愿意穿一身便服,以中式文人的形象出现在《行乐图》中,文人生活对他来说是种清福,是他在朝堂之上与征战杀伐之后享乐和避世的所在

如果再进一步延展,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清闲的状态,我们还追求更高的境界,达到清静无为

清静,就是能做到不再随外界的刺激而动,能够相对稳定的安住于一种宁静的状态

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处事的一种态度,如果是有为,就是非常注重事情的结果,无为,是不太注意结果,是专心于行事的过程,不过度陷入得失、成败的思维模式当中,这样,焦虑、恐惧、烦恼就会被安稳、平静、愉悦所替代

如果一个人能时刻做到心中没有烦恼,心情清得像一轮明镜。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既不会觉得受宠,也不会觉得受辱。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宠辱不惊。对于正面的、负面的各种事情,都影响不了他的心。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大福报、清福!

享受清福的智慧

能享受清福的人,也是智慧的,这与《遵生八笺》中的思想不谋而合,知道不知节制的外求会消耗人生精华,便克制欲望,自我丰足,于是常有清静;知道过度思虑会损耗元气,所以减少算计与琢磨,得恬静快乐;知道过分劳累会损害身体,于是规律与关照起居,让身体休养安生;知道贪求会让心失安宁,便远离诱惑繁多的环境,不让自己处于易被外物影响的状态中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出自《庄子·大宗师》 ,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过高过大,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也引申为人的机缘与福报

过多的物欲会使我们灵性缺失,对物质放下的过程,就是清理自身,精简迷惑的过程,也是获得清福的过程

佛陀曾经讲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每个人本来就是具备佛性的,清净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自性。也就是说,人人天生就是具备享有清福这种大福报的,我们本就有那样一颗快乐智慧的心呢,它们就像天上的满月,只因被云雾遮蔽,要做的只是拨云见月而已

但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一般人没有办法去享受这种清福呢?

佛陀讲:“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很多人在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会后悔,甚至去苦苦思索失去那些东西的原因。那么,他在思考已经过去了的这些事情的时候,时光就从他的现在流失了

但是过去的事情,再也无法回过头去重来一遍

同时,他也在思虑未来怎么样的时候,时间也在他的思虑当中失去了,占据他思索的时间的东西,不是清净,而是思虑 因为当人在事物当中苦苦挣扎、思虑的时候,很难察觉那些事情对我们自身清福的影响

因为获得清福的条件是心情清净,或者说是要具备“不悲过去,非贪将来”的心态。可是人都想抓住很多抓不住的东西,所以才让自己难以享受这份清福。就无法做到“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也许这样的人,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等他真正发现从追逐鸿福到享受清福,这种转变是一个人阅历增长、智慧渐开后的自然过程,那么他的心才会安定下来。也只有到了这种时候,他才会感慨,原来心思清闲,是一种很大的福分

清福要自然而然,不要为它的形式所烦恼,心中无得也无失,平平静静,恬淡舒适,这就是清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庄子的《齐物论》中,南怀瑾先生认为,庄子是个内心强大的人,能够平和内心,理看待世间万物。心态平和,放下攀...
    雅致清心阅读 6,421评论 0 1
  •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
    云中绿荷阅读 3,196评论 0 2
  • 经常听人夸我有耐心,静得下心来做布艺、练字、画画,我常笑笑,回答:我只是空闲时间多而已。 其实说这话我没有一丝一毫...
    无往无昔阅读 4,338评论 9 7
  •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八) 很多功德圆满退居二线的人,很多奋斗到不再需要工作也衣食无忧的人,很多从小...
    玉杯清茗阅读 3,942评论 1 8
  • 60岁该享“清福”了|加林:60所思(40) 俗话说:“洪福易得,清福难享”,讲的就是清福这个东西的来自不易。那么...
    邱加林阅读 54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