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道德经,劈头就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么感性而又肯定的话,明显不合谦逊的老子形象,顿时让我警惕,到底让我思考起我准备和道德经建立怎样的关系:我是来参观的吗?那就了解了解道德经作为春秋诸子百家之一,它的思想的形成和演化发展历史;我是想知道它是什么书?哦,有人说它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治国方略,那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就是一个小屁民,证明了我跟这本书无关,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忽略它;我是听说它涵盖了很多人生道理,想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改变下生活现状。三种态度——参观者、无所谓者和学习者,你选择哪种?你的选择将决定了你跟它将发生怎样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程度的关系。
道德经有三个版本,分别是郭店楚简、通行本、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是最原始的版本,文字古奥质朴,内容上与后者不大一样;后两者虽然编排次序不同,但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三个版本对照,你能看出通行本《老子》八十一章,九九之数,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布局,以“道可道,非常道”提纲挈领,构成了一个让人不可小看的严密体系。但现在我们知道,一开始这个体系是不存在的,道德经原本上是碎片化的,不像佛学和儒家有一整套完备的、逻辑自洽的系统。
所以,如果你是来参观并了解《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的,那就以通行本为主,杂以历代的研究,看看道家思想的是怎么打补丁以及如何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的;如果你是来证明它与你无关的,那你就扫一眼郭店楚简,把它扔到一边好了,它证明了道德经是作为出诸子百家之一写给统治者看的治国方略,你不是统治者,时代也天翻地覆了,无需读它;如果你是想用它的智慧来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那楚简版本也好,通用版本也罢,无需纠结真伪和作者是谁,是否正确不重要,是否有系统也不重要,是否是老子原汁原味的思想也不重要,关键是你能否从中找到启迪。
作为第三类读者,我为你的好学点赞,你也要学会自我心理建设,虽然道德经里不缺这个。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学习道德经的出发点是对智慧的爱,要满足的是好奇心和探索欲,掩饰自己通过它修身养性来升官发财,升更大的官、发更大的财或者学会办公室爬虫术之类的绝学秘技。毕竟我们都是自恋的,反正心经你都已经抄了n多遍,不在乎多一本。
确立了关系,紧跟着就要确立应对的方式——正确不重要,相信就好,相信的程度越深越好。找一个比自己大的多的东西,信仰它,按照它的规则做事,获得它力量的加持,因为有相信、确信、笃信,所以它是有用的。当然,相信最大的危险是——你信的东西太容易被推翻,如果你不想因此崩溃,除了装聋作哑外,一定要给它加上逻辑自洽的体系或者神秘兮兮的东西,至少找个神神叨叨的人给它助力。道德经在逻辑自洽的体系上是没有什么东西了,所以后者显得特别重要。信什么不重要,信了就好,再不济,你可以学学它的含含糊糊和高深莫测的“可道即非道”,自己高兴就好。
当然,作为思辨类的政治哲学书,抛开有意无意的神秘感加持,它本身还是有启发意义的,你并不需要整篇背下来,但是能时常的想起,它会给你多一只看世界的眼睛,尽管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线索。
比如,开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除了看到它的神神叨叨外,还要意识到这是一个以感性为主的自嗨的书,通篇讲哲学,我觉得对就好了,现实检测不重要、客观依据不重要,甚至观点对不对都不重要,不需要道理,只要适合满足我的情绪的就是对的。所以,当看到这个,你要警惕起来,启动额外的眼睛看到感性的反面——“道可道”,道是可以讲清楚的,这是理性的力量,很多科学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公式就搞定了,还认的还是要认。你看,道德经除了是线索,其实也是一面镜子,它可以通过你阅读时的情绪照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感性的、充满愿望、奇迹想法却不愿意刻意练习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踏踏实实用现实来检测自己的人。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你就会开始反省,并考虑该怎么来读道德经了。
首先道德经只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它是感性主导的,该背背,该学学,没关系,别扯太多神秘感,别想太多别钻牛角尖就好了。
其次,多一只向外看的眼睛。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你就不能仅仅盯着感性和神叨打转,跳出来,看看它的反面,也看看同属政治哲学或者哲学领域国内国外其他派别的观点一起参照印证。
第三,作为现代人,要学会跨界,除了哲学领域,还要看看现在的基础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心理学有什么研究结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别陷在情绪的心理舒适区中把自己嗨成傻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