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杠精”的人可能自己也是“杠精”
“杠精”,作为一个新近流行词汇,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可能对于某些网络大咖来说,这早已过时。然而我自从看到这个词语以及相关精彩评论,一直有些想法萦绕不绝。自返校以来,虽也认真投身于科研,但也一直为此而扰。故决定在这个还算闲暇的周末写点什么,并录之以飨诸君,若有引喻失义之处,敬请斧正。
1.俺也一样
曾在网络看过一个截取于《三国演义》的短视频。刘关张欲桃园结义,关羽一番慷慨陈词几表忠心,张飞焦头烂额反复一句:“俺也一样!”看到此处,不免拍案叫绝,几欲评论。当我习惯性的敲出 “666”的时候,我哑然了,幡然觉得我如翼德般“俺也一样”。曾几何时,自觉不说谈古论今、语惊四座,也能情不知所起,临景而赋。然时至今日,每每阅之精彩之处。所思所言只剩下“WC、牛X...”仅为此文,也几番翻书百度,唯恐误用惹得诸君耻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现在的我不是在使用工具,是在被工具塑造。微博的上限不过一百多字,一个快手短视频也不足一分钟。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即时性满足视频的兴起已经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进心阅读了,更免谈去深思熟记那些佶屈聱牙的先贤之作了?每一次短暂的舒适,都在透支未来。只望我下次看到美景还能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WC!真漂亮!”
2.信息茧房
这是由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发现并由桑斯坦而发展的理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我们感兴趣话题,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个人日报。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就会形成个人的“信息茧房”。换言之:“某日头条,你关心的才是头条!”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中,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我们的时代会变成了人人都在看自己筛选后的内容,我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根本无法容忍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半点不同。而这些“杠精”却时刻干扰我们的生活。
但我们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知道群居才能处于不败之地,群居才能保证生存发展。于是我们寻找拥有共同的爱好的人而齐聚,我们拥有相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减少与异于我们的群体的交流。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我们的观念的我们会蔑视,那些我们赞同的观点我们会点赞转发。然后更多的“我们”积级地参与点赞。可能你注意到了10+、100+的反对意见,但你会问自己:这10万+的赞还有假吗?然后你开始沉默,却不知道,越有人沉默,这些观点就越被被认为是真理,但到底是不是真理,已经没有人去考究了。甚至某一天我们会开始动摇: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我错了?
于是我们铸建了共同的茧房,生活在这房子之中,我们自信,特别是受到周围“盟友”的认同后。我们开始觉得自己的认知是真理,拒斥其他观点侵入,毕竟在我们看来,他们都是“杠精”啊!我们会慢慢变得合群。虽然这种“合群”可能是孤立的开始。最怕自己格局有限,还以为掌握全局。
3.坐井观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所了解的信息领域一直被自己的兴趣所支配着。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现在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大数据时代的算法会记录并且持续推荐我们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被困在“兴趣”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自己的"茧房"中画地为牢,形成新时期的“坐井观天”。恶性循环的是:我们的信息筛选能力会因此逐渐弱化,当我们习惯于被外界信息主动刺激后,已经变得懒于思考了,然后慢慢的更加陷入了自己的茧房。我们以为我们在“全面”的看这个世界,其实只是在强化自己的偏见。我无意于去否认科技的进步,因为我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只是觉得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自己的主见与思考。毕竟,求同存异在任何时候都是困难的少数人才有的能力,希望你我都是少数人。
至此,自觉思绪开始凌乱,几乎任意写之,文章也早已杂乱无章。唯恐继续贻笑大方,我也闲言少叙,就此搁笔。只是突然想起一句话:“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4.声明
我无意于去针对任何人任何事,只是聊一聊自己的一些想法。若有不妥冒犯之处,望告之涵之,毕竟此时的我就是一个“杠精”。
二零一八年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