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直面孤独

对于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们来说,

永远没有绝望的时侯。

我生活中的一些最愉快的时光,

莫过于春秋时日阴雨连绵独守空房的时刻。

——梭罗

这张图片来自于日本一家餐厅,为了让单独吃饭的顾客不那么寂寞,推出了让玩具娃娃陪吃的服务。

独自一人在熙熙攘攘的餐厅吃饭,难免会有落寞的感觉。孤独,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时刻,而当人陷入孤独困境的时候,总是本能地想要逃避,因为人是群体性动物。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种观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深入人心。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老师的课临时换了教室,一位女同学因为没看到通知消息而迟到了半节课。

这位老师非常生气,她说:“为什么没有人通知她呢?我觉得不上课是件小事,但一个班没有一个人通知她说明这个人人品很有问题,不然她怎么没有一个朋友呢?”

那位女同学听到老师的话,眼泪马上掉了下来。

事实上,因为宿舍调配的原因,那个同学没有跟班上其他同学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一个混合宿舍,每次收到的消息没有其他人那么灵通,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们总是很轻易地凭借一件事情就对别人下定论,认为一个人孤独是因为这个人性格有问题。这种思维定势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看到一个人很爱小动物就会觉得他很爱孩子,看到一个人对朋友好就觉得他肯定对妻子更好,事实上,两件事情完全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为什么人会觉得孤独?

蒋勋的《孤独六讲》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将人世间的孤独分为六种。

因为潜藏于任性内在本质不可暴露而产生“暴力孤独”;众声喧哗却无处诉说而产生“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但落于虚无而产生“革命孤独”;不可思不可议而有“思维孤独”;残酷青春中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而产生“伦理孤独”。

在蒋勋的笔下,孤独不再是一件可耻的事,反而创造了关于孤独的美学,字里行间充满了哲学思辨和社会批判。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蒋勋一样坦然面对孤独,当孤独降临时,可能我们会惊慌失措。

一群人在走路时,自己的鞋带散了,蹲下来绑好鞋带,发现他们已经走远了,失落之余的第一件事就是赶上他们。

同事们聊天,尽管对他们的话题并不感兴趣,但为了显得合群些,总是想尽办法把话压扁了挤进去。

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朋友圈,以为会有人懂其中的情绪,最后发现连个点赞的人都没有。

别人只对柴米油盐酱醋茶感兴趣,而自己却想找人谈谈琴棋书画诗酒花。

真诚地跟别人说了一句动情的话,结果只换来一句“矫情”。

即使置身于人潮拥挤、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却总是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理由使人孤独,总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如果不能好好处理孤独的情绪,生活便会增添处许多烦恼。

于是当面对恼人的孤独时,我们会经常用一句话鼓励自己:战胜孤独。

如何战胜孤独?当我们决定与孤独抗争时,我们就已经将孤独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

人,总是将自己视为万物的顶端,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不可征服的,但在与孤独的这场战争中,我们却是越用力,陷得便越深,孤独感就越强。

在辗转于各种社交PARTY之后,在朋友圈的各种节日狂欢之后,在撂下长时间通话的手机之后,你会发现,暂时被排挤的孤独又回来了,并且这种空虚在获得短暂慰藉之后更胜从前。

孤独是不可倾诉,不可解脱,不可战胜的。

但是,有些人却能与孤独和解,甚至在孤独中享受生活。

大学有个好友,她见人总是一脸笑,给人感觉是非常活泼的性格,熟人也很多,走在校园里总会有很多认识的人打招呼。然而事实上,她私下里跟我们表达过对社交活动是多么痛恨,大多数时候,她都是想远离人群,宁愿用更多独处的时间来读书、思考,而不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侃天侃地侃八卦。

用她自己的话形容,她是孤独但是不孤僻,身边也从不缺乏知己。

在认识这位朋友之前,我不知道生活可以这样独立和洒脱,反而一直因为宿舍生活中的琐屑小事焦头烂额,沉湎于焦虑和浮躁。

回过头去看以前的自己,曾经因为内心的懦弱而度过多少痛苦不堪的日子,浪费了多少宝贵时光。

是否选择直面孤独,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件很难以抉择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对于生活所有的看法,我们所爱的、恨的、支持的、反对的、想要的、讨厌的,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别人的看法,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

如果我们一直不敢展现出自己的孤独,而只是沦为别人的传声筒,沦为折射他人光彩的三棱镜,那么,谁又会去帮我们发掘出内心的自我?

如果我们永远不去思考孤独,不去争取反思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最终会走向何方?

如果我们都不做自己了,我们又是谁?

孤独虽然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但它可以激荡起我们心中的勇气,使我们真真正正地控制自己的世界和思绪,进而形成智慧。唯有不荒废孤独,才能重新审视自我和他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并寻得一席之地。

直面孤独,可以直面自己的本心。孤独使人从世界的喧嚣中隔离出来,不用再去考虑别人的评价,迎合别人的想法,让一切都变得遥远。水只有在最安静的状态下才能反射出倒影,人也一样,只有当世界安静了,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才能更好地反省和思考。

接受孤独,坦然地面对内心最真实的自己,从大众的舆论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不逃避,如此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有自我,怀抱理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认识孤独的自己,才能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与别人相处,与世间万物相处。

尊重孤独,尽管孤独会造成无数的痛苦和现实问题,但孤独最终会为我们带来自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