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去寺庙,但又不烧香,只为感受一番佛境,在山林、石雕与古代建筑间,感悟自然与历史、苍穹与艺术的博大精深。
大邑高堂寺,山上的温度比城区低5度,微风拂面,凉爽舒适。
大邑高堂寺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年~396年),距今1600多年。远望山头,俨如卧佛;遥望后山,状如罗汉朝佛。
高堂寺山门,远远地立在公路边上,进入牌坊还需走过长长的盘山路,才能到达海拔700多米的高堂山上的寺庙。
在成都市大邑城西15里处,有一座山,初名高唐山,因山顶有一处终年清澈见底的水塘而得名,后来在东晋孝武帝年间山上修了一座寺庙,于是更名为高堂山,这座寺庙也依山而取名叫高堂寺,高堂寺又曾叫兜率寺,现在的寺庙山门前仍悬挂着“古兜率寺”的牌匾。
高堂寺最为有名的是寺内有一景:高堂日落圣灯飞,为清代大邑著名的八景之一,据说一到夜晚,高堂寺会出现灯光,特别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灯光会照到很远,连新津、邛崃等地都能看到,被人们称为“圣灯”。寺内主要供奉蓥华祖师,所以高堂寺每年6月份长达一个月的蓥华会期也远近闻名,此时是香火最旺的时候。
北宋文学家文同曾题诗云:“若为借得惮房宿,卧看龛灯一点残”。
高堂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也是成都平原的第五大佛教禅院。据寺内资料记载,该寺虽始建于东晋,但鼎盛于明朝,在明朝洪武、嘉靖和清道光以及民国时期都有过修缮。
殿外古柏参天,桢楠滳翠,白云舒卷,青山幽幽。下面的柏木,已经有五百年历史了。
古壁画依然清晰可见,十分珍贵。
山道侧,有长廊碑林。
特别喜欢这一对石雕狮子,古朴圆润,萌态可掬(以后可以拿来做木雕“蓝本”)。
几年前与朋友来过这里,基本处于无人之境,通往山顶的道路是封闭的。与当地人闲聊得知,前两天下过激雨,叫“洗山”,之后就要“开山”,我们正好赶上。据说,“开山”在一个月中只有一天。
沿石阶而上依次是接风殿、观音殿、韦驮亭、大雄宝殿、仙女殿、藏经楼等建筑群,寺内各殿宇之间由上山石梯和缓坡相连,最高处为山顶的祖师殿。
坡道相当陡峭,令夫人有些惊恐。而这个小孩子,却像一只小狗狗一样,快活地在石梯上爬行。
从灵官殿后陡峭的上百步石梯直上山顶,有祖师殿,殿内供奉着蓥华祖师。蓥华祖师:明代著名高僧,又叫明本禅师,死后被明神宗万历皇帝追封为蓥华祖师,并葬于高堂山蓥华殿。
殿堂巍峨,香火缭绕,在祖师殿前后可以一览高堂山风景。
精美的壁雕,述说着佛界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领会佛教中的“佛、法、僧”三个基本层次,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简称,指“觉者”、“觉悟者”,即彻悟人生真谛、掌握最好真理、证得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者。当然,凡人皆不可达,因为他是释迦摩尼佛。
而凡人可达的,是学习佛的慈悲和无嗔、无怒、无痴、无慢;其中智者可达的,是对任何事情不抱执着的心,而抱着平常的心,随遇而安,平常地对待现世和来世,才是大彻大悟之人。
石栏柱头上,有很多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和菩提树,十分可爱。
“日落高堂神灯飞”为大邑古八景之一。《四川通志古迹》和《大邑县志》载:每当风清月朗之霄,有无数金缸,晶莹闪烁,照耀林峦。天气晴朗,夜看圣灯,飞舞林峦。真可谓千古奇观。再加上莹华(祖师菩萨)仙女池、锁龙桥、斩龙剑、龙洞的传说,更觉高堂寺之神奇。
据说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二十八日的“山会”期间,漫山遍野,万头攒动。比肩摩踵,游人如织。现在朝拜烧香的信徒也不少。
这是养在庙前花盆里的荷花。
下图中有道家、老人和小手艺人。那位老奶奶八十有四,精神矍铄;那位大哥七十有六,在前述那处陡峭的石梯上攀登不带喘气的。编蚂蚱和青蛙的小贩,闲着时玩手机很投入。
(相关文字资料来自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