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始读《红楼梦》之三:《红楼梦》开篇为何要写甄士隐此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红楼梦»第一回的前半部分即交代了此故事的来历,源于一块补天弃石上的记载。而后即用大部分篇幅讲述了一个在«红楼梦»里几乎没有再次提及亦和故事主人公也没有太大联系的人物——甄士隐。

曹公为何如此“处心积虑”,用这么多篇幅来讲述甄士隐此人呢?笔者觉得原因有二。

其一,开篇第一段有述: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而后又说: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曹公刻画此二人之目的,亦是为借二人之名述说此段故事,且是将真事隐去,又假语村言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若只是借用二人之名姓谐音讲述故事也稍显牵强。于是曹公安排甄士隐于梦境中遇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并听得这一僧一道讲述了宝黛的前缘,又一睹了通灵宝玉的真容。后又于现实中再次遇到这一僧一道,指着他的女儿英莲道: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一语定格了甄士隐命中的定数。如此一来甄士隐也就成了这段故事前因后果的知情者见证人。

其二,甄士隐的经历也是«红楼梦»故事的一个缩影。

甄士隐原是乡宦之家,本人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嫡妻封氏亦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也是本地望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来甄士隐自是经历女儿走失、家中失火、田庄无收、投人不淑之灾,暮年之时贫病交攻后就随了跛足道人飘飘而去。

这也就预示着随后的故事亦是一个从兴到衰的悲剧。曹公在开篇第一回就借甄士隐之经历为«红楼梦»做了概述,也是为此后故事埋下了伏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