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七层模型指什么 ?
-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他是一个七层的,抽象的模型体,不仅包括一系列抽象术语概念,也包括具体的协议。
物理层:为数据设备提供原始比特流的传输通路。
数据链路层:在通信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的链接。
网络层:负责逻辑寻址和最佳路径选择,负责在网络中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时为其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使其准确快速到底目的地。
传输层:负责端与端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功能,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会话层;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电脑网络中两台电脑间的通信连接
表示层;把数据转换成能与接受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数据
HTTP 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浏览器根据dns服务器把域名解析成相应的ip地址,根据ip地址去访问服务器。
- 浏览器打包用户请求封装成http请求报文,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 服务器根据用户请求,生成相应的响应报文发给浏览器。
- 浏览器解析结果,并渲染在页面上
URI 的格式是什么?常见的协议有哪些?
- <scheme>://<user>:<password>@<host>:<port>/<path>;<params>?<query>#<hash>
- scheme指的是常用的协议,如http和https等
- user和password不是特别常见,不会在URL明文书写用户名和密码,都是通过登录的方式
- host表示主机的域名
- port表示端口号
- path表示资源的路径
- params,在一些协议中需要参数来访问资源,例如ftp是二进制还是文本传输,参数是名值对,用;隔开
- query表示get请求最常用的传递参数方式 如:?a=1&b=2&c=3
- hash可以成为片段,设计为标识文档的一部分 如#aaa
- 常见的协议有http https file ftp mailto
HTTP 协议有几种和服务器交互的方法
- get:用于请求服务器发送某个资源
- head:与get方法类似,但是在服务器的响应中没有资源的内容,只有资源的一些基本信息
- put;和GET从服务器获取资源相反,PUT用于向服务器写入资源。PUT的语义就是让服务器用请求的主体部分创建一个请求URL命名的文档
- post:POST用于想服务器发送数据,通常用来支持HTML的表单(input、select、textarea),表单中的数据会被发送到服务器
- trace:TRACE:经过过防火墙、代理、网关和一些其它应用程序修改后的最终请求的样子;
- DELETE方法用于要求服务器删除请求的URL
- OPTIONS方法用于请求 web服务器告知其支持的各种功能
状态码200,301, 304,403,404,500,503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 200:表示ok,对get和post请求的应答文档跟在后面
- 301:重新定向,一般是域名变了,然后服务器会跳转到新页面上
- 304:页面依旧使用以前的缓存(有时候测试过程中不需要缓存,勾选* disable cache选项就不会有304了)
- 403错误会禁止访问,但错误种类有很多,可能是ip被拒绝、服务器限制人数、客户证书失效等等原因导致
- 404:页面不存在
- 500:服务器内部错误
- 505:服务器正在维护
报文有哪几部分组成?
- 对报文进行描述的起始行 —— start line
- 包含属性的首部块 —— header
- 可选的包含数据的主体部分 —— body
请求头的格式和作用是什么?给个范例截图说明
- 格式:键/值的形式;
- 作用:为请求添加额外的信息,来告诉服务器客户端的信息和能力,服务器可以据此为客户端提供更好的响应
主体的作用是什么?给个范例
- 主体就是客户端和服务器传输的主要内容,包括视频,图片,文本等
- 简述浏览器缓存是如何控制的
- 缓存的作用:让不需要经常更换的内容缓存,可以提高页面加载的速度
先根据(cache-control/Expires)查看浏览器缓存是否过期。
过期了再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根据If-Modified-sINCE和If-None-Match判断是否返回304,让浏览器从缓存中调取还是返回200,发送响应请求,
浏览器渲染页面
Cache-Control与Expires
Cache-Control与Expires的作用一致,都是指明当前资源的有效期,控制浏览器是否直接从浏览器缓存取数据还是重新发请求到服务器取数据。只不过Cache-Control的选择更多,设置更细致,如果同时设置的话,其优先级高于Expires。
Last-Modified/ETag与Cache-Control/Expires
配置Last-Modified/ETag的情况下,浏览器再次访问统一URI的资源,还是会发送请求到服务器询问文件是否已经修改,如果没有,服务器会只发送一个304回给浏览器,告诉浏览器直接从自己本地的缓存取数据;如果修改过那就整个数据重新发给浏览器;
Cache-Control/Expires则不同,如果检测到本地的缓存还是有效的时间范围内,浏览器直接使用本地副本,不会发送任何请求。两者一起使用时,Cache-Control/Expires的优先级要高于Last-Modified/ETag。即当本地副本根据Cache-Control/Expires发现还在有效期内时,则不会再次发送请求去服务器询问修改时间(Last-Modified)或实体标识(Etag)了。
一般情况下,使用Cache-Control/Expires会配合Last-Modified/ETag一起使用,因为即使服务器设置缓存时间, 当用户点击“刷新”按钮时,浏览器会忽略缓存继续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这时Last-Modified/ETag将能够很好利用304,从而减少响应开销。
无法被浏览器缓存的请求:
HTTP信息头中包含Cache-Control:no-cache,pragma:no-cache,或Cache-Control:max-age=0等告诉浏览器不用缓存的请求
需要根据Cookie,认证信息等决定输入内容的动态请求是不能被缓存的
经过HTTPS安全加密的请求(有人也经过测试发现,ie其实在头部加入Cache-Control:max-age信息,firefox在头部加入Cache-Control:Public之后,能够对HTTPS的资源进行缓存,
POST请求无法被缓存
HTTP响应头中不包含Last-Modified/Etag,也不包含Cache-Control/Expires的请求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