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湖:时光深处的祖母绿

一、湖光山色 氤氲如画

      在洞庭湖西北平原温柔的褶皱里,毛里湖舒展着柔美的曲线,宛如一枚被岁月摩挲得温润通透的祖母绿,静静镶嵌在常德津市的东南隅。它头顶“湖南省第一大溪水湖”、“湖南省第二大天然优质淡水湖”的双重美誉,“国家湿地公园”的桂冠更让它熠熠生辉。天光云影徘徊于碧溪之上,粼粼清波与摇曳的芦苇荡,共同编织成一匹流动的锦缎。当晨雾如轻纱漫起,远处的黛色山峦若隐若现,成群的鹭鸟如流云低掠,翅膀划出优美的弧线;暮色四合时,晚霞如泼洒的胭脂,将湖水浸染成浓郁的琥珀色,桨声欸乃中,小舟载霞而归,舷边漾开的轻波低语着日复一日的故事。千年光阴沉淀于此,湖水与土地相依相偎,彼此诉说着沧桑与繁荣。

      北岸嘉山余脉,圆润起伏,针叶松在风中轻摇,翠绿色的树冠层叠交错,倒映在镜湖之中,恍若一幅水墨长卷不慎坠落碧绸,浸润出深浅不一的诗行。南岸的小山丘,披着细密灌木织就的绒毯,野蔷薇缠绕着不知名的藤蔓,粉白花朵星星点点,微风吹拂,落英轻飘入水,泛起层层娇羞的微澜。西岸的山体逆溪上延,不知其浅深,青翠欲滴的松杉上栖息的白鹭与草丛中绽放的山花互相映衬,几只山羊,在缓坡上专注啃食青草,更为这静谧的画面添得几分灵趣。向东远眺,沃野平畴无垠,地平线上一座年轻的集镇——保河堤镇,正于此拔节生长。夏汛时湖水绕至东岸,经泵站越过堤坝,与澧水欣然相拥,旋即奔流不息,投向八百里洞庭母亲的怀抱。

      斜晖如粉金,洒落广阔水面。光影交织处,远去的渔歌与湖畔袅袅炊烟,一同勾起悠长的遐思。几只离群的鸟儿追逐着水中投影,翅膀掀起琼花般的水珠。它们或低旋觅食,尖喙闪电般插入水中,精准地叼起一尾小鱼;或停歇于茂密芦苇丛,悠然梳理打湿的羽毛,为这生动和谐的画卷,增添了丹青难绘的妙趣。2023年毛里湖候鸟栖息地,又成功入选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此番殊荣,实至名归。每至秋冬,成群的候鸟如约而至。 当振翅之声划破长空,这片古老的水域便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烟波浩渺  脐脉长连

      伫立在老枫树斑驳的影下,放眼湖面,跃动的光斑,仿佛正从心底漫溢开来。蜿蜒的湖岸线缀满浮云的幻影,柔软的浪花里,藏着多少童年打水漂的欢笑?微风拂过,涟漪先在眼角漾起微痕,才向湖心徐徐荡开。对岸的青山静默如旧,只是当年攀折过的那株山杏,是否仍在原地,绽放着如雪的花瓣?

      这片水域本与洞庭一家,血脉相连,共享着“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浩瀚壮美。远古时期,长江与洞庭湖在此缠绵,孕育出这般灵秀秘境。春有白鹭抖翅斜掠,衔起嫩绿的希冀;秋有渔舟唱晚,载满沉甸甸的收获。古往今来,湖水滋养着沿岸众生,也繁衍着独特的农耕文明。

      一九五四年,洞庭湖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水灾,沿湖地区蒙受巨大损失。为了抵御洪水、保家护垸,防患未然,人们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堵堤围垦行动。如同命运的转折点,一湾碧水就此生生与母亲剥离,成了无法归家的孩子。前辈们凭肩扛手提,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湖岸线被重新勾勒,“九十九处湖汊、九十九道坝”在此碰撞,每一处折弯都系着或酸或甜的往事,待人探寻。夏汛时节,水光朦胧中,船公双手推桨的背影依然坚毅,那娴熟的姿态,恍若父亲当年的背影。他的吆喝声穿透雨幕,与白浪的拍打声交织,谱写出一曲低沉而动人的巡湖人之歌。那深邃的湖底,静卧的河蚌中,或许仍珍藏着半世纪前的月光,封存着水神河伯不曾言说的秘语。

      生气暴怒时,她会掀起巨浪,淹过堤坝。那些桀骜不驯的时刻,毛里湖褪去温柔面纱,化身张狂的巨兽。浑浊的浪涛如千军万马,咆哮着扑向岸边,拍打着堤岸的声响震耳欲聋,溅起的水花在半空织就一片迷蒙的水雾。芦苇丛被狂浪连根拔起,歪斜着倒在泥滩上;停泊的小船剧烈摇晃,缆绳勒出深深的痕迹,好似下一秒就要挣脱束缚。

      老一辈常说,这是湖在“耍性子”,是她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被分离的不满,对被强行阻隔的抗议。然而,即便这般汹涌,毛里湖也并非全然无情。当洪水退去,她又默默留下肥沃的淤泥,滋养着岸边的土地,让荒芜之处重新长出嫩绿的新芽。这时的她早已收敛锋芒,化作江南最温婉的女子,安静地枕着縠纹打盹。只见远处白帆点点,直到摇碎暮色,湖汊上尽是运送公粮的船队。时间——这位仁心医者,抚平了堤岸的伤痕,也让湖水懂得了人们生存的不易;人们也开始理解她偶尔的“任性”背后,是对自然本真的执着坚守。

      这些许感伤的故事,是自然与人类的对话,是割舍不断的骨脉肌理。它流淌在每个子孙的血管里,萦绕在白发渔叟的烟锅中,见证四季轮回,也承载着遥远的梦幻与现实的演进,这浩渺烟波,不仅是一片水域,更是镌刻在时光轴上的精神图腾,诉说着过去,也期许着未来。

三、灶台锅火  清简至味

      毛里湖的丰饶,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晨曦初洒码头,靠岸的船舱里便都是跳跃的银鳞。鲤鱼肥美丰腴,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芒;青虾晶莹如水、通体透亮,触须在水中轻轻摆动;黄尾在竹篓里翻腾甩尾,溅起的水珠洒落买鱼人的衣襟。堤畔的“活鱼馆”,灶台锅火经年不熄,大厨们挥勺如舞,葱姜蒜椒在热油中爆香,料酒淋下“滋啦”作响,大铁锅中熬煮的鱼汤,浓白如乳,翻滚着诱人的气泡,浓香恣意地弥散在空气中。客人围坐,无不称赞其滋味鲜美、火候精准。然而,羁旅归来的赤子,舌尖追寻的却非这般繁复的味美。魂牵梦绕的,是母亲灶间那碗清简的鱼汤。

      记忆里,母亲总是从刚拎回的鱼获中,拣出一条又大又鲜活的。她坐在灶台前的小木凳上,用一把不甚锋利的菜刀,熟练地刮去鱼鳞,草草去鳃。灶膛里塞几把干柴,火苗“噼啪”作响,舔着乌黑的锅底。没有葱姜爆锅,更无料酒去腥,只舀一瓢清澈的湖水,撒几粒粗盐,便将整条鱼轻轻滑入锅中。汤沸了,浮沫也懒得撇尽,只用锅铲轻轻推散。待汤色转成淡淡的乳白,且鱼眼珠刚刚翻白凸起,母亲便急急起锅。几星油花孤零零地浮在汤面上,入口是湖水微腥的底味,混着鱼肉最本真的鲜甜,以及一丝挥之不去的、草木灰烬的烟火气。这独特的口感,浸润着湖畔人家世代在匮乏中萃取生活的本真。

      水岸人家深谙鱼的烹饪之道,不同鱼种吃法多样。而最经典的不是鳙鱼剁椒蒸出的鲜辣酣畅,也不是鲫鱼红烧迸发的焦香,更不是鳜鱼火锅的滑嫩口爽。而是把小鱼的吃法演绎得精妙至极,令人叫绝。刁子鱼、泥鳅、螃蚾,这些湖中的小精灵,在这里迎来了华丽的蜕变。除了金黄酥脆的油炸、香气四溢的烘焙、焦脆入味的干煸,更有一种别具匠心的吃法惊艳味蕾。

      首先选择几尾活蹦乱跳的小鱼儿,不去腮、不剖肚,只需用指甲刮掉鱼鳞。再用一只手捏住鱼头,另一只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鱼腮下的肚皮,用力一掐,利用指甲将鱼肚挑开一道口子,然后顺势挤出鱼肠,清洗干净即可下锅。鱼儿入锅煎至三分熟——外皮刚泛出金黄,鱼肉还带着嫩劲儿。再将事先准备好的自家坛子里的鲊辣椒,用适量凉水调匀后,混入锅内转温火慢煮,伴随勺子轻轻地搅和,让滋味慢慢渗进每一丝鱼肉里。听着锅中“咕嘟”作响,水雾裹挟着香辣升腾,汤汁渐渐收得稠稀恰当,成了绵密的糊状。火候一到赶紧出锅,盛进粗瓷碗里,撒上几粒葱花,这道名震湘北的“辣米鱼糊”就成了。拌上一碗白米饭,浓郁的鲜辣在嘴里化开,醇厚的滋味瞬间唤醒所有味觉,连舌尖都透着十足的愜意。

      那些独有的烹饪技艺,宛如被时光窖藏的稀世珍宝,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得更加通透。它们蕴含着人与湖相依共生的古老智慧,在灶火的淬炼中,化作舌尖上缠绵悱恻的味觉记忆。漂泊在外,无论行至天涯何方,只要沾上一口醇厚的辣米鱼糊,熟悉的滋味便会漫上心头,唤起心底最柔软的眷念,令人鼻尖酸涩,眼眶湿润,顷刻间恍若穿越山海,回归鹤舞鳞翔的洞庭鱼米之乡。

四、桨声风影 浪底捞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刻在湖畔人骨子里的本能,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存密码。无论寒暑,不分老少,一篓一网,便能从这汪碧水中讨生活。每至暮夜人静,便有大胆男子揣着丝网,偷摸着向湖边潜行。网是他们亲手编织的,尼龙线细密坚韧,每一道经纬都凝聚着心血与对收获的渴望。他们赤身滑入浅滩湖水,全不在意那份深秋的寒冷,只将鱼网徐徐放入水中,任它在夜色里静静等待。四周静得出奇,偶有鱼儿跃出水面,“噗通”一声溅起一串短暂的水花,旋即又归于沉寂。不等破晓,便去收取水中的希望。双手紧握湿冷的网绳,屏住呼吸用力一拉,沉甸甸的、心跳加速的感觉从指缝传来,收获的鳞片在熹微的亮光里闪烁。鲫鱼、白条、黄鸭叫挂在细密的网眼上,鱼鳃一张一合,尾巴徒劳地拍打着,溅得人满脸凉飕飕的水珠。若是运气格外眷顾,还能网住几尾背鳍如刀锋般挺立、鳃盖怒张的鳜鱼,它们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抗议着这被捕获的命运。

      偏有铤而走险、不甘于浅水微利的人,他们专挑星月暗淡的夜晚,驾着小木船,划向深水区。深水里的鱼更加肥硕,青鱼能有一米多长,草鱼也是圆滚滚、沉甸甸的,捞入船舱时,沉重的身躯拍得船板“咚咚”震响。这种行为本属违法捕捞,却还有人经不住诱惑,偷偷使用“深水炸弹”——一种简陋而威力巨大的自制炸药。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撕裂湖面的宁静,水柱冲天而起,被震晕的鱼群翻着肚皮,浮上水面。这法子虽收获颇丰,却是对毛里湖生态的严重破坏,实属饮鸩止渴、涸泽而渔的短视之举。为此,有人被罚款,有人锒铛入狱。在法律严惩与日渐觉醒的生态保护意识双重作用下,这样的违法行为被强力遏制。母亲湖得以喘息,重归往昔的深沉与安宁。

      春秋之际,时和气清,则是另一番光景。野钓的人寻一处僻静的浅滩,避开巡湖人的视线,或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悠闲地坐在岸边,将鱼竿斜斜插进泥里,浮标随着微波轻轻晃动。他们一坐就是大半天,眼神专注地盯着水面,整个身心都与这片湖水融为一体,物我两忘。钓上来的多是刁子之类的小鱼,偶尔有黑鱼上钩,那强劲的拉力瞬间让人兴奋不已,也引得同伴纷纷围拢过来,发出“啧啧”的赞叹。但空手而归的也不在少数。

      这些钓者多为老人,他们不为鱼获,只是打发时间,让老年生活多一点乐趣。这种休闲式垂钓,不会对鱼类生态构成影响,即便被守湖人发现,大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太为难他们。这在过去非禁渔期,也不算什么,可现在随着管理越来越严格,这些不合规矩的行为已经行不通了。老人们也识趣地收起渔竿,另作打算。尤其经历过阵痛之后,人们更加懂得对这湾湖水的珍惜,它不仅滋养了万千生灵,也孕育着依水而居的乡民。千百年来渔网里收拢的,不仅是生计,更是湖畔人家长期与水相处积累的坚韧与智慧,是他们与湖水之间深厚情感的纽带。而今天随着渔民上岸政策的落实、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普及,使得湖畔人家不必再将生计全然系于一张渔网。农机的轰鸣替代了桨声,规整的大棚取代了风浪里的颠簸,年轻一代纷纷创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耕耘新的希望。渔舟唱晚的鼓点虽已渐行渐远,那桨声风影里的故事,却化作永不熄灭的渔火,在湖岸子孙的骨脉里萦回荡漾。

五、物产丰饶  沃土生金

      如果说鱼虾是这湖水轻柔的呼吸,那么环湖沃土的富庶,便是它强劲的心跳。春日里,油菜花率先点亮湖畔,千顷花田如同打碎了阳光,铺满堤岸。风吹过,花海泛起层层波浪,蜜蜂穿梭其间,忙着采花酿蜜,翅膀扑棱出一片甜腻的喧闹,为刚苏醒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夏天,水稻成熟期田野是铺天盖地的金黄,饱满的谷穗沉甸甸地低垂,密密匝匝,汇成一片浩瀚的海洋。风是无形的手,轻轻一推,稻海便活了!层层叠叠的稻浪从远处奔涌而来,谷穗相互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收割机轰鸣着驶过,身后留下齐整的稻茬,农家禾场上金灿灿的谷粒,堆起一座座散发着芬芳的小小金山。秋天,原野化作一幅素净的画卷,棉桃绽开了,裹着白云的絮朵,轻轻飘落田垄之上——秋阳下,一片柔软的雪原。四季更替中,玉米、芝麻、花生、大豆……播下去就有不菲的收成。农人掩不住丰收的喜悦,抚摸着堆叠满满的箩筐,脸上的褶子盛满感激:“这地啊,插根筷子也发芽,丢粒种子就丰收。”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对这片水土最深情的赞美。

      环湖坡垄间,更悄然孕育着农家独有的珍宝——藠果。端午后,农人弯着腰,在田垄间小心采掘,那玉簪般的根茎被轻轻拔出。经古法腌渍,藠果的辛辣褪去,幻化成为酸脆珍馐。它们远渡重洋,现身异国餐桌,成为东南亚人时时惦念的湘北风味。这小小的藠果,凝聚着阳光雨露,饱含着农人的汗水,是土地写给远方的深情邀约。

      小时候,吃不上苹果,荸荠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佳品。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子上总少不了一盘洗净削皮的荸荠。当然,也可以烧着吃,或清炒一盘端上餐桌亦大受欢迎。春节前回老家,隔壁雷老板自豪地告诉我:“今年又将扩种30亩!”言语间满是自信与期待。从他的神态中,我领悟到,荸荠不仅承载着我们儿时的欢乐,这个土疙瘩更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产业。从人工挖掘到机械作业,从自家享用的小零嘴到远销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变的是产销模式,不变的是对那片土地的热爱。

      湖畔丘冈的油茶林,沉淀着别样的风情。深秋霜降,茶籽迎来丰收的季节。只见农妇们灵巧的手指在枝头翻飞,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应声而落,滚落在她们身后的竹筐里。古老的榨坊里,笨重的吊槌撞击楔子,发出沉闷的回声,与“嗨哟、嗨哟”的油工号子混响交融,如大地的心跳,装点着岁月静好的节奏。金亮醇厚的茶油缓缓挤出木槽,散发着浓郁的山林草木香。

      如今,这份承载着山野精华的馈赠,经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的精心打造,以“灵犀”之名焕发新生,成为毛里湖又一张耀眼的金色名片。走进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精密的机械臂与电子眼取代了昔日的挥汗如雨,从筛选、脱壳到精炼,每一步都力求将传统风味与现代标准完美融合。在洁净的环境中,晶莹剔透的茶油被注入精心设计的瓶中,瓶身上勾勒的,正是毛里湖潋滟的波光与青翠的岸线。质检中心的精密仪器阵列,无声地守护着这份源自自然的纯净,确保每一滴茶油都达到严苛的品质要求,让这份沉淀着山湖气息的佳珍,得以跨越山河,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味觉纽带。它已成功入选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录,是洞庭水乡对远方最淳朴的问候。

六、垄上春秋 乡间俚俗

      环抱碧浪的沃土,滋养的不只是作物,更是绵延亘古的乡土人情。五更天晓,湖岸的坡垄梯田间,农人的身影已在薄雾中晃动。扁担压弯的弧度,锄头落地的闷响,是土地最熟悉的晨曲。他们躬身于薯垄棉畦,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汗水滴落处,孕育着金秋沉甸甸的谷穗与雪白的棉朵。那份对土地的虔诚与勤勉,刻在古铜色的皱纹里,融入日复一日的勤苦劳作,是湖岸人最本真的底色。

      逢五遇十,小镇上的集市便陡然生动起来,那是赶集的日子。曙光初露,四乡八邻的货担便渐渐汇聚,涌向热闹的市集。箩筐里新摘的瓜果蔬菜还带着露滴,篾笼中家禽扑腾出热闹的声响。绿树垂影下,老匠人指尖翻飞如表演,新编的簸箕散发着竹篾的清香;铁匠铺前火星四溅,“叮当”声敲打着岁月的节奏。乡音俚语在讨价还价中起伏,熟人相见,一声浑厚的乡音问候,一袋旱烟传递的暖意,便是最地道的寒暄。那份朴素的交易,诚信为本,称杆微微翘起的角度里,盛满湖岸人敦厚的善意。

      年节,则是乡土情怀最浓烈的绽放。腊月里,家家户户的灶膛烧得通红,自制麦芽糖,烫荞麦豆皮,晒红薯干,互相帮忙料理。蒸笼里升腾起年糕的甜香,咕噜着对团圆的期盼。正月初一就有舞狮子、三棒鼓、送财神,这些必备节目轮番上门,户户人家敞开大门迎着,希望讨个好彩头。也有草台班子的花鼓戏咿呀开唱,他们没有固定的戏台,随便找一个稍为集中的地方,弦乐一响,一袋烟的功夫,人便越聚越多。老戏迷闭目击节,孩童在人群缝隙里钻来钻去,乡音唱词里流淌着忠孝节义的古训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些植根于泥土的仪式与欢娱,是湖岸人精神世界的根脉,维系着宗族邻里间最质朴的情感纽带。

      农闲时晚饭过后,老枫树下便是天然的“文化沙龙”。摇着蒲扇的老者,讲述着杨幺抗金的铁马金戈,或是神龟护佑的古老传说,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故事在晚风中发酵。妇女们借着月光纳鞋底、补衣裳,家长里短间传递着乡间的智趣与温情。谁家有红白喜事请个说书人,惊堂木一拍,便将《三国》《水浒》的豪情演绎得荡气回肠。湖岸人的日子,就在这晨耕暮息、岁时节庆、烟火气与俚俗文化中,沉淀出醇厚如酒的风味,饱含着对家园的挚爱、对生活的坚韧,以及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如同脚下土地般温厚淳良的品性。

七、荷丛嬉戏 夏日童趣

      盛夏时节,毛里湖如跌落的银河星海,璀璨而迷人。湖汊溪塘间,翠荷徐徐铺展,粉红荷花灼灼其间,宛如仙子亭亭玉立。晨雾未散,渔家姑娘已撑着小船,哼着轻快的小调,缓缓驶入花海。木桨轻划,惊起沉睡的露珠,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亮。她们纤指探向莲叶深处,摘下藏匿的莲蓬,竹篓很快盛满还滴着乳液的青绿“杯盏”。

      孩子们的夏天,常从光溜溜地跃入浅滩开始,为的是打捞喂猪的水草。湖水裹住脚踝的凉意,瞬间驱散了午后的燥热。水草如绸缎滑过胸前,淤泥温柔地溢出趾缝。屏息凝神,脚掌在浑水中摸索草根,忽而触到鳜鱼滑溜带刺的脊背——一个猛子下扎,水花四溅,鱼儿便已攥在手心。待到天边熔成一片火红,这些泥猴似的孩子才爬上岸,挑起沉甸甸的水草和串起的鱼获,如同得胜将军,满脸洋溢着压不住的自豪与喜悦。在众多湖汊里,这儿算得上是最喧腾、最热闹的一处了。

      七月的“牛汊垱”,荷梗高挺、菱叶簇拥,挨挨挤挤,争抢着地盘。而采莲于孩童而言,恰似一场藏着惊喜的寻宝之旅。大人撑船驶入藕花深处,“水猴子”们便扒住船帮,赤脚划水随行。顺势掐下饱满的莲蓬,利落地掰下莲蓬尾蒂,留下莲饼。一手扶着船沿,一手将莲饼送入嘴里,莲子的清甜裹着荷香,在齿间迸开盛夏独有的沁爽。湖畔人吃莲米不是一粒粒剥开来吃,而是自有妙法——用门牙轻轻咬开莲子的尾端,打开缺口,再用门牙由里向外轻轻咬合挤压,象嗑瓜子一样。一次两粒,莹白的莲米便顺势滚落舌尖,眨眼间就饱了馋虫。忽而有人脚下打滑,“扑通”坠入荷丛。慌乱间扯断的莲茎渗出乳白汁液,如蛛丝般在皮肤上蜿蜒,渐渐凝固成别致的“湖水纹身”——这来自水乡的天然印记,恰似童年羞于示人的履历,刻下的是生命里最纯真的一页。

      最难忘莲丛中的嬉戏。孩子们以宽大的荷叶为盾,以菱角为“武器”,利用木盆打水仗。菱刺偶尔划破掌心,却挡不住肆意的欢笑。暮色渐近,满身泥泞的孩子们躺在船板上,看着晚霞染红湖面,听着远处归舟的渔梆声,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菱角划破的伤口、沾满淤泥的裤脚,连同莲子的甘冽,都成了夏日最鲜活的趣事,深深镌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八、缆索化蛟  碧水重溯

      湖心小岛,名曰“打鼓台”。南宋初年,杨幺战船曾在此集结,一时旌旗猎猎,舳舻相接,蔚为壮观。寒来暑往,杨幺于此操练水军。相传那翘尾战船,得自鲁班托梦:梦中泥鳅入篓,扭身遁泥,杨幺顿悟“船形如鳅,进退如电”的水战玄机。如今漫步岛上,当年缆绳磨蚀的深痕犹在,似时光篆刻的铭文,无声诉说着水乡先民不甘压迫、奋起抗争的悲壮史诗。

      台下水域,深不可测,蕴藏更玄奇的轶闻。渔家流传“缆索成精”之说:杨幺最终溃败的漆黑夜晚,一位忠勇老船公为阻追兵,将浸透桐油的巨索沉入湖心。坚韧麻索竟腐而不化,天长日久,聚敛湖中灵气,化作兴风作浪的蛟龙。每逢雷雨交加之夜,它便于幽暗湖底翻腾搅动,将迫近的敌船拖入深渊。这诡谲的民间叙事,在明灭渔火映照下,化作白发老者唇边的低喃,代代相传,为毛里湖笼上一层挥之不去的幻秘色彩,更显其幽深莫测。

      风拂过水鸟栖息的苇丛,轻轻吹散历史的烽烟。依岸远眺,昔时战船巡弋的水域,今有成群白鹭、罗纹鸭在浅滩觅食,或低头探寻鱼虾,或昂首发出清鸣,声荡湖空。曾几何时,毛里湖因过度投肥养殖、企业污水直排、周边植被频遭毁损,恶化为劣Ⅴ类水体,散发刺鼻怪味。水牛饮水直摇头,水产品质严重褪变,银鱼等珍稀物种绝迹,候鸟亦不再迁徙……彼时的人们,或许比任何时刻都更渴望沉索镇水的传说成真。

      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生态复苏融资项目落地实施后,神龟护湖的传说终于有了现实投影:湖畔的风景线正悄然改变——经营多年的奶牛场迁离园区,藠果加工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牲畜有序圈养,严控建筑红线;“湿地公园管理处”的权责也进一步强化。这一系列伤筋动骨却势在必行的举措,无不彰显政府“还湖于湖”的坚定决心。由此,持续十多年的水体恶化态势,得以遏制扭转,生态逐步恢复向好。

      生态监测站的技术员小张,每周采集水样。他惯于蹲在游人争相留影的新地标——那座伸向湖心的观景台上,目光却落在笔记本里夹着的那张泛黄糙纸上。那是祖父留下的解放初期手绘湖域图,蓝墨水标注的深水区旁,正是被他踩在脚下的地方。旋紧采样瓶,瓶中湖水折射清澈微光。“水质确实好了,”他望着远处盘旋的白鹭,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但味道不同了。”他突然又问:“你们是否尝过柴油船拖网上岸的鱼?那些鱼鳃里总带着洗不净的铁锈味,再不似从前木桨摇回、带着湖水清冽甘甜的鲜鱼了。”历史烽烟与今日生态在此重叠,古老水域重现生机。游船轻划,螺旋桨搅起细浪,澄澈水下,野生菱角舒展叶片,鳑鲏鱼灵巧穿梭,仿佛将时光长河里的鼓声与今日的欢笑,编织成新的传说,在阔野平湖上久久回荡。

      这成长的故事,交织着清澈碧浪与柴油斑痕,回响着白鹭清鸣与螺旋桨低吟。当现实重塑往昔,湖水焕发新生,蜕变却非简单轮回。那逝去的、纯粹的湖之甘冽,如同沉入湖底的缆索,化作记忆深处的一缕怅惘,提醒人们:每一次蜕变都伴随湖水刻写的印迹,也孕育着必须接纳的新生。毛里湖,正是在这古老血脉与现代气息的交融中,继续着它壮阔优美而略带遗恨的重溯。

九、时代赋能 文旅新章

      晨光漫过沉睡的湿地,崭新的故事正在湖岸生长。曾经以渔网丈量光阴的乡民,如今正将这片丰饶水域的恩赐,织就一幅文旅长卷。生态植物园,宛如一枚翡翠书签,斜倚在东毛里湖的臂弯。千亩沃土之上,错落有致分布着15座主题园区,数百种名贵植物舒展枝叶,翻涌起层层叠叠的绿浪。10万余株佳木在蜿蜒的科普小径旁低语,那是叶片感恩自然的心声;露营的帐篷,缀满昨夜未眠的星辰;亲子乐园里炸开的欢笑,惊飞了浅滩上休憩的鸥鹭。生态的脉搏与游人的心跳在此刻同频,毛里湖那古老的美,正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走向更开放、更广阔的天地。

      彩篷游船解开缆绳,从绿岛蓝湾缓缓驶出码头,犁开西毛里湖绸缎般的水面。甲板上,游客们倚着雕花栏杆,看晨雾在碧色山峦间游弋,听导游讲述着新鲜有趣的故事。毛里湖有东、西之分,本是各自独立,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人工开凿河道相连后,便打通了东毛里湖经哑河汇入沅水的出口。游船穿过朱木山新河口,驶入东毛里湖,历史与现实再次重叠:明末清初云南王吴三桂叛军的练兵场景,在导游口中活灵活现。一群群白鹭,还有叫不出名字的水鸟,盘旋在当年旌旗飘扬的上空,将倒影映在澄澈的水面。

      船舱内,年轻情侣对着窗外的芦苇荡自拍,镜头里闯入一只展翅的苍鹭;带着孙儿的老人指着远处的渔舟,絮叨着自己年轻时撒网捕鱼的往事。船行至荷花盛放的湖汊,清香混着水雾扑面而来,惊起藏在莲叶间的红鲤,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船桨掀起的水花中,小鱼儿一路灵巧地穿梭随行,仿佛在编织历史与当下的锁环。船尾拖着长长的水痕,宛如时光的足迹,将湖底的传说、岸边的新貌,都凝聚成毛里湖永不褪色的画卷。

      栈道蜿蜒,串起游人的惊叹与欢笑。举着自拍杆的游客,追逐着最佳取景角度时,老渔夫满嗲正坐在垂柳下,枯瘦的手指熟练地穿梭在尼龙网眼间。湖风掠过他沧桑淳朴的脸庞,带着湖水与往事的咸涩。“从前修船用桐油,现在全用树脂胶了。”他摇摇头,继续修补手中那张似乎已被时代遗忘的旧网,声音被游艇的轰鸣声割裂,看着桨叶搅得浪花飞溅,浑浊的眼眸略显迷茫。那动作,更像是在缝补一段被撕裂的时光。不远处“渔家乐”的音响,循环播放着电子合成的渔歌,节奏明快却空洞;而真正的《洞庭渔梆》,早已化作老人们喉头颤抖的喑哑旋律,在岁月里渐渐沉寂。新旧时光在湖岸激烈碰撞,有人拥抱改变,有人固守本真,而毛里湖只是默默流淌,见证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蜕变与坚守。

十、岁月叠影  玉韵永恒

      晚曛浸染眺望塔,归鸟伴着返航的游船徐徐而至,宛如月光谱绘的诗行在湖面舒展。岸边万家灯火渐次点亮,与遥遥相对的夜光帐篷辉映,若温柔星河旋转闪烁。新建的栈道如时光帛缕,串联起幽深湖底的沉索沧桑、神龟背甲的古老传说、枝头低垂的油茶鲜果,悄然编织往昔今朝,让游人漫步间触摸岁月的温润。

      赤脚走过的堤埂,余温漫上脚尖;茶房新沏的毛尖,氤氲旧时光的味道,晚风捎来采菱小调,当年偷采莲蓬的野丫头,如今已成了陪孙儿追逐萤火虫的慈祥祖母。点点流萤掠过堤岸,恰似当年放飞的莲花夜舟,载着祈愿,在乌桕树旁的夜空飘荡。那微光闪烁,仿佛正轻轻打捞起童年散落的青涩碎片。悠悠岁月,如同毛里湖的水,在心底静静淌过,从未停息。

      再次踏上这方被传说浸润的水域,耳畔交织着穿越时空的回响:轻风送来似有似无的鼓点,那是历史的脉搏,在湖光里诉说风云变幻;苇丛深处飘来悠扬渔歌,似山河温柔的呼吸,吟唱现世的安宁;风中萦绕的茶油醇香,宛如大地写给未来的书信,裹住游子的行囊,盛满不灭的期许。这般种种,勾勒出毛里湖独一无二的韵致,令人沉醉不已。

      时序更迭,物换星移,湖水吐纳清风。当紫霞将道道湖汊熔成鎏金的浪涌,那些沉入湖底的传说、战鼓与儿时欢笑,便化作粼粼光斑,在浪尖轻舞。我们脚步丈量的堤岸,终将铺就下一代梦中的地图;而毛里湖始终静静伫立,以六千公顷的温柔,盛接流浪的云朵,抚平归航的思念。

      夜露轻吻植物园的古枫,毛里湖褪去白日的丽裳,枕着微澜酣眠。游船犁开的水痕,是时光镌刻的年轮;栈道蜿蜒的金缕,是岁月编织的脉络。打鼓台的晚风中,老号子与新渔歌和鸣;年轻技术员手中的采样瓶里,摇晃着千秋轮回不曾黯淡的月光。

      这枚镶嵌在洞庭湖畔的祖母绿,在日月盈仄的叠影中愈发晶莹。她是大地珍藏的玉魄,是碧水书写的史诗,是老渔夫网眼间游走的经纬;更是时空长河中,一曲古老血脉与新生气息对唱的绵长歌谣。毛里湖以永恒之姿,倒映云卷云舒,吞吐古往今来,将自然的鬼斧与文明的匠心,酿成永不褪色的词章,在天地间悠悠传诵。

          乙巳季夏 · 记于毛里湖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