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i~mi~”
这不是我家养的猫咪,而是我的小儿子,自己学会了照顾自己。
最近两岁的小儿子因为心急,总是会在喝水或者喝汤的时候被呛到。
每次呛到,外婆都会冲上前就,提一提儿子的耳朵,同时发出“mi~mi~mi~”的声音,安慰小儿子。似乎提一提耳朵,就可以把呛喉的感觉赶跑。
而现在,小儿子不用人帮忙,自己学会了安慰自己。
这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在我家,却成为了每一个小孩,都会接受到的育儿小传统。
我先生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
本来孩子就已经被呛得不舒服,为什么还要上前提耳朵?还要发出猫咪的声音。
可是这一招,虽不能止咳,但总能神奇的治愈我的宝贝们。
后来分析下来,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一是快速回应了宝宝的需求。小孩子在年幼的时期,最需要的就是“关注、关注、再关注”,及时的进行干预,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注,一下子心理上会好很多。
二是快速的转移了小孩的注意力。本来被呛就已经很难受了,小孩子想哭的时候,用猫咪的声音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因为大哭引起本来就很不好受的喉咙再受到刺激。
三是提一提孩子的耳朵,让孩子有节奏的跟着妈妈的手咳嗽,淡定地把喉咙里呛到的水咳嗽出来,孩子自然会舒服不少。
这个小传统,据说是从我的外婆传给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在我带孩子的时候,又传给了我。
虽然是一个小传统。一个传承着我们一家小温暖的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