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坚持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育儿路线,不去强制灌输什么,不去限制什么,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一个高质量的陪伴。
十一假期,在到处堵堵堵的时候,我们回了孩子姥姥家。
一些“习惯”不得不改:
1.本来靠爬到处活动(我家宝刚满一周岁),在除了我之外的所有人眼里感觉“脏”,所以成了依靠大人抱着或者牵着走到处活动。尽管我一再跟孩儿姥姥姥爷说爬行是锻炼他的前庭觉,训练感统的一种。虽然姥姥姥爷做了妥协“姥爷让在地上铺上东西爬;姥姥不停地擦地干净地爬”,但是小朋友并不买账,因为“你给我的地方不是我想去的地方”。
2.关于吃饭,已经习惯了坐在餐椅里自己吃饭,尽管弄的到处是,但是能吃饱还很开心。
But回到姥姥家,这种“乐趣”被定义为糟蹋粮食,同时我的“教育理念”也被孩儿他姥爷定义为“娇惯”,对,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惯的不成孩儿!”额…好吧…小朋友现在又回到了“饭来张口”的日子…
其实这些无所谓,短短的假期,换了环境各种习惯难免被打破,陪伴家人最重要,至于那些暂时被“限制”的小乐趣,我们回家再找回吧。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喜欢孩子各种展示,甚至用命令或者诱惑的方式,至少我不会。
昨天带娃在马路边玩,一位奶奶带着孙子过来找我们玩,两个小朋友相差一星期,算是一样大了。这位奶奶不停的给我们展示着他的娃会“鼓掌”“摇头”“打哇哇”“打响舌”“逗逗飞”会指哪里有狗,哪里有字…而我家小朋友只是默默“观赏”。
说实话当时心里有些许难过,怀疑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忽略了什么。甚至孩儿姥姥说“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这些东西应该会了”,好吧,我承认我心里有一丝丝内疚…
傍晚的时候,隔壁邻居在逗狗,狗主人发出指令“站起来”“蹲下”“躺下”“握手”,这只小狗似乎听懂了,全都照做。说狗通人性也好,说狗聪明也罢,只不过是多次强化的结果…从条件反射到非条件反射…
说这个例子,不是说拿孩子和狗相提并论,只是说孩子的某种“技能”反复强化可以做到,只是动作背后的意义,该怎么给孩子传达?
我心里慢慢说服了自己…所谓的可以展示的“摇头”等等的“技能”只不过是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形成的,当脖子的肌肉开始发展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的会摇头了,当开始摇头的时候,我会在我说“不”的时候同时摇头,向他传达“摇头”表示拒绝,而不是一种可以展示的技能。
放过孩子吧,去唤醒孩子更多的能力
放过孩子吧,让孩子去做自己
放过孩子吧,不要再做无谓的强化
放过孩子吧,孩子不是舞台上的小丑
花期不同,在没盛开之前,不知道哪朵更加艳丽。
我一直坚信,生命是被唤醒的,用生命影响生命。
不去拿孩子做对比,不拿孩子去炫耀。
用心陪伴成长,做好孩子的观察者、保护者,还有最重要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