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信任孩子,我们需要逐渐赋予孩子责任,并协助孩子做到。孩子自己做到了才会内心长出自信,敢于在未来驾驭自己的人生。
父母在顺遂中支持,孩子就无需对抗你给予他的压力,顺遂着、感知着,和他在一起,缓慢地进行,而不是想着一定要做到。起心动念不同后面呈现的也就不同。在孩子一次次做到的过程中长出自信,身上有种沉静。
小龙儿三岁帮助妈妈拿相机的事情,从这个故事中我读出了作者不仅相信孩子能够做到同时也告知了孩子该怎么做如何做。然后才赋予责任相信他可以做到。宠爱孩子的情绪感受舍得让孩子去经历,他亲自实践并做到后自信就从内在长起来了,谁也拿不走。舍得让爱的人受苦,这个苦是劳作之苦、磨砺之苦。父母需要做豆腐嘴,刀子心。
文章中巧玲与小恒的案例同样读出了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妈妈先提前告知孩子真实的情况,然后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一点点协助孩子做到,倾听共情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共情很难,最近我一直在研究共情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在共情之前把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不管这个人是谁收起自己的评判指责,然后把自己放在那个人的处境中,有一种感觉是虽然我为你做不了什么但是我懂你的感受我愿意陪伴你。看见感受认同感受允许呆在这样的感受里。充分肯定当下的感受。发现对自己对孩子都非常管用。
宠完孩子然后协助他做到,你引导方向是为了成全孩子的自信,而不是成全你的某个企图心。如果你利用孩子的爱去成全自己的某个心愿,你的协助做到始终会耗尽孩子的心力,如果你考虑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为了支持孩子去到他想要去但是很忐忑觉得自己够不到的地方,你的协助做到则会让孩子增强内心的力量。心念的区别会导致中间过程的不同,如果是为了支持孩子他想去的方向,你是会愿意随时清空自己,撤回力量,静待孩子做出继续前行或者掉转航向的决定的。
记得某日孩子摆弄着玩具一点要写作业的意思都没有,快到睡觉的时间了,我对孩子说妈妈要准备休息了,孩子走到我身边说作业还没有做,我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宝贝你知道妈妈很爱你,你也知道你写不写作业妈妈都是爱你的对吧!他回答嗯。他说妈妈我不想写,但是又害怕明天去面对老师,我回答嗯是的,不想写又害怕面对老师所以你的决定呢?他回答还是写吧!可是这一写肯定需要两小时,我听出他不想写很久,我说宝贝你看现在是8:30还有30分钟到九点,假如你一页用15分钟的话那两页刚好30分钟写完。儿子瞪大眼睛看我真的吗?我感觉我没办法写那么快?我说妈妈相信你可以,你想试试吗?反正做不到也没关系,儿子看看我说妈妈你能坐我身边陪我一会吗?我回答当然可以。就这样他自己拿着沙漏开始写起来,写的时候嘴巴里还说:我和沙漏比赛,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很开心。
当天他真的做到了并且提前完成,他非常孩子那种经由自己内心最大而生发的喜悦是别人拿不走的。而我在那一刻真的觉得他写不写我都能接受,不写去面对老师也很OK。
现在很多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甚于关心孩子这个人。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就开始焦虑,然后把焦虑压在孩子身上。本来孩子自己没考好已经有一份焦虑了,现在需要背负两份焦虑挣扎着听课、做作业、答考卷。为了释放焦虑孩子们寻找着自己的通道,打游戏、看小说、…
看完这段话回想我的爸爸妈妈在我考砸的时候从来没有指责过我一次,反正是每次考的不好他们都小心翼翼的担心自己说错话让我更加难受。我总是表现出一副很乖很懂事很努力的样子,虽然没有给我压力但是生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越是得不到越想学好。现在觉得正因为我一直学不好所以我会一直学。正因为我一直学不会所以我一直学。我的父母缺少一份对我的一份引领,我想在孩子没考好的时候倾听共情孩子的情绪感受,之后协助孩子回看事实总结然后支持孩子自己想要去的方向。这是比较完美的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