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吗?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都是动态的运行模式。对事物的认识,或现有的观念都会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改变。有些事情对于当初的不可能,渐渐地变成有可能,由当初的望尘莫及,到现在的触手可及。
对于景的描述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静态的景是指某一时刻的景象,定格的画面。而动态的景通常用来表达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者想象着发生的故事。
有时候明知道是错的,但还是得去做。又或者说明知道前面是个坑,但还是得往下跳(前提是跳下去还得爬得出来)。因为它是前行的必经之路。只有等穿越过了,沿途的迷雾或是内心的迷失,才能看到清晰的前方。
《人类简史》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以及表达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如果单从语言环境的角度出发,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会有何不同?
上学那会儿,能上课上到打瞌睡的也只有历史这门课程了。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了,年份、人物、历史事件,看到头都大了。说到底还是因为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家伙没能把它写得生动些,没能让人觉察到原来历史里竟然有那么多故事,而不是事件。或许这也是历史所具备的客观性吧,只是刻板地记录。
只是近来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不过是由历史演变、进化而来。若干年后我们也会变成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我从何处来?将去往何方?我们无法从此刻预知未来,放眼历史的长河,或许我们能看到未来的影子。
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有时候懂得的越多,越是一种阻碍。因为知道瓶颈在哪儿,每次到达这个临界点时都会有一种无力感,放缓了前进的脚步。反倒是那些跨界而来的人能轻易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从而突破所谓的技术壁垒。
有些歌只适合听一次,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次听觉得挺不错,然后各种方式去打探歌名。有次在楼梯过道上听到一首可以自嗨的歌,节奏非常欢快。于是跑去问人家要歌名。然后,下载反复听了几次。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仔细一看歌词,哎呀妈呀。简直是浪费了《夜色》这个词,这么有诗意的歌名,歌词内容竟是酒吧大厅一角,太无厘头了,有点哗取宠的感觉,果断删除。
有时候苦苦追寻的答案,还不如留在心中的一个问号,至少在心中还留有一点念想。但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相的一个过程,有时候结果会让人大失所望。但只失望过后,我们才能看到新的希望。
月色朦胧,看不到半点星光,只看到窗外的高楼与灯光。偶有蛙叫声传来,此起彼伏,却也更显寂静。感受着这夜的微凉,沐浴更衣,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