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每逢节假日,不管是三八节、七夕节还是双十一,商家各类促销的套路必然是铺天盖地。像什么满100减99、买1送2、限时抢购等等。这各种促销活动让人们是欲罢不能,不是吃土,就是剁手。这就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要是生在古代就好了,没那么多购物节了。您可千万别这么想,因为就算是生活在古代,咱也可能逃脱不了剁手的命运。
有本书叫《醉翁谈录》里面记载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意思是说,每到七夕节来临之前,人们都会忙着置办乞巧物。这“潘楼”指的就是乞巧市场。话说七月第一天,乞巧市场上就人潮涌动,车水马龙。临近七夕的前三天,这潘楼前更热闹,你想挤那都挤不过去。因为在古代,七夕节就是当时人们的购物节。除了七夕,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以及中元节这四个节日、乃至正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也都是古人的购物节。而且这些还都是比较大的购物节。小的购物节那更多。
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就有这么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仅告诉我们,花木兰替父从军前做了哪些准备的工作,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古人这种新式的购物节,那就是“集期”。集期是一种特别的购物节。它不仅有约定的时间,比如半月一集或者一月一集,甚至每年一集。除此之外。还会指定交易场所,比如市、集、墟、场、街等等。花木兰所去的这个市,就是“集期”时的购物专区,有点像我们现在购物商场里的家电专区、食品专区等等。所以花木兰去了东、西、南、北、四个市,这才把东西给买全了。
既然古人有这么多购物节。商家之间的竞争那必然也相当激烈。为了能有效的把商品卖出去,古人便搞起了促销。“吕望之鼓刀兮,遭文人而得举。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这是战国诗人屈原名作《离骚·天问》当中写的两句诗。这两句诗说的是姜太公姜子牙还是屠夫的时候,在铺子里头卖肉故意鼓刀,就是把这个刀剁的铛铛响,嘴里还不忘高声的吆喝,“卖肉啦,卖肉啦”。而这种“鼓刀扬声”的做法,就是古人最早的促销方式之一“吆喝”。
除此之外,我们在这个电视里头经常看到的,有人一边吆喝一边这个敲锣打鼓或者摇铃铃铛之类的,这个做法也是属于类似的这个促销套路,但这种方式声音大小和传播距离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出现了,比如你武松打虎之前在景阳岗的这个酒家门口看到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这旗帜就是新的广告形式,叫“招幌广告”,而且这种广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就已经产生了。
据说宋国当时有个酒店老板,不仅深知好的服务以及货真价实才能留住客人的道理,他还懂得去门口悬挂旗幌来吸引顾客。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牧有一句名诗“千里莺啼雨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酒旗”就是一种挂在门前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而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鹧鸪天》当中也有记载“山远近,路横行,青旗沽酒有人家”。这都说明“招幌广告”到了唐宋时期,那已经普遍被商家尤其是酒店业所采用了。
然而,当“招幌广告”普遍流行的时候,有位大咖写的软文广告也很吃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有一首诗叫《寒具》,诗文是这么写的“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呢?据说当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县后,遇到一个老妇人在叫卖一种叫“寒具”的油饼,这油饼很好吃,可是就是销路不好。苏东坡顿时就顾饼自怜,感到这油饼跟他的处境有点相似,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于是大笔一挥,即兴就写了这首诗。把这个油饼写成了舌尖上的美食,有了这位苏大咖的广告,老妇人的生意自然是兴旺了很多。所以说咱们如今看到的那个软文广告,其实并什么不是创新,早在一千多年前“苏大咖”就已经深谙此道了。
古人促销,还有一种促销手段,就是纸张印刷的图文并茂的广告,中间有画着商品的图案和店铺的标志,上方的是广告标题,下方是广告的正文。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广告传单很是相似呢。据考证,如今的满大街的印刷广告正是从刘家针铺广告出现之后才有的,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广告。
那有人可能要说了,招幌广告、软文广告、印刷广告这些古人都玩过,那现在的这个明星代言古人总没用过吧。其实古人也代言,不如书圣王羲之,他就曾经友情给人代言过。有那么一天,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一座石桥上散步,看见一位老妇人在桥头卖扇子,但是好久也没见着有人买。王羲之呢就想给扇子提字,用自己的名气帮老人家一把。起初,老人有点不愿意,王羲之让她告诉来看人们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每把要价百钱。这老人当即同意了,结果扇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这个故事就叫“题扇赠老姥”记录于《晋书·王羲之传》。至今,仍然在浙江绍兴广为流传。
其实古人的促销手段还有很多,比如说这个司马相如让妻子周卓文君站台卖酒,所以就有了“文君当垆”的千古佳话。再比如宋朝的酒店为了争一席之地,在房子设计上内部装潢上也是各显其能。这些不仅让我们领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也启发了今天的广告人,让他们从中吸取有益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