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又讲到了康维等人与张先生关于“本地”管理的一些探讨。
前面讲到了“这儿的人普遍信仰适度原则。他们主张凡事不要过度的美德。” 今天又读到了许多管理智慧,摘录如下:
这里的犯罪行为极为罕见,一部分原因是只有严重的事端才被认为是犯罪,另一部分原因是每个人的合理合情的需求都会得到充分的满足。( 既然我很满足,还发什么牢骚呢?)
完美的统治就必须避免管的太多。
如果公开宣布哪一项政策绝对正确,而另外一项则完全错误,我们这里的人会非常吃惊的。
“管的太多”就是事无巨细,不能发挥他人的主观能动性。曾听到这样的一则管理细节。说一位老校长工作尽心尽力,是校园里的一头孺子牛。一天中午他看到校园里的花缺水了,他就乘老师们午休的时间,自己拉着皮管在哪儿浇水。
这位校长的爱校精神值得学习,可校长连浇花这种事都要亲力亲为,久而久之,学校的事还会有人做吗?所他的这种做法又不可取。
在学校管理中践行“避免管的太多”这一理念,核心是从“管理者”转变为“赋能者”和“服务者”,从控制转向引导、支持和信任。在现代管理学中则与“服务型领导”“分布式领导”和“赋能”等理念高度契合。我的想法是:
我们的管理理念要从管理转向治理。管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和老师“听话”,而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创造力和责任感。所以校长和行政人员不是“监工”,而是平台的搭建者、资源的提供者、文化的塑造者和服务的保障者。我们要赋予师生一定的信任,坚信教师有专业自主的能力,学生有自我成长的潜力。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执行者,管得太多首先会扼杀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如减少对教学细节的干预:不强行规定教师的授课风格、教案格式,仅通过“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反馈”等结果性指标评估,给教师教学创新空间。允许教师根据班级特点制定班规(如作业提交方式、课堂互动规则),而非全校推行统一的“班级管理手册”,让规则更贴合学生实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成年人。在班级层面,推行民主管理,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班级事务的决策(如班会主题、班级活动等),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避免“管的多”不等于“管的少”,“管得少”不等于“不管”,而是管在关键处。要建立清晰、公平、被广泛认同的“底线规则”。如明确哪些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如安全、师德、作弊等),对此类问题严格管理。在此之上,给予充分的自由空间。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允许师生在创新和尝试中犯错误,并将错误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追责的依据。这是敢于放手的前提。要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如校长信箱、定期座谈会、匿名问卷),让师生的声音能被听见,建议能被采纳,问题能被及时解决。
在学校管理中践行“避免管得太多”的理念,其精髓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为” 的是微观控制、事无巨细的干预、以及不相信师生自主能力的冲动。 “有为” 的则是设定愿景、搭建平台、建立规则、提供支持、营造文化。
喇嘛庙里的管理智慧是一种更高级、更完美、也更可持续的治理智慧。若运用得当,定会让教师获得更多尊严感和创造力,学生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消失的地平线》仍讲引领我去探究香格里拉的深邃与神秘及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