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46-02
摘要:近年来,边民跨境婚姻引起了众多学者和社会的关注。文章从不同研究角度对现有跨境婚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对跨境婚姻的后续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跨境婚姻;边民;文献综述
跨境婚姻作为专题研究是伴随着中国边境地区的全面开放而出现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陆路边疆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跨境民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跨境婚姻也逐步引起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笔者认为,梳理目前有关边民跨境婚姻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
一、边民跨境婚姻问题研究现状
近年来,跨境婚姻作为跨境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研究的专项内容,吸引了包括民族学、人类学、法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和百度、谷歌等各大网站进行搜索,发现跨境婚姻课题的研究者主要来自国内学术界,国外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极少,其主要成果如下:
(一)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对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人类学角度。传统人类学在研究跨境婚姻时更加关注两国边界线附近的民族婚嫁仪式及其象征意义,如潘艳勤《布岱人的“桥”仪式与“不落夫家”》中对布岱人“桥”仪式的研究,将民间对跨境婚姻的最初认识揭示出来;日本学者�田诚之深入到越南边境岱侬社区做田野调查,对中国村屯和越南边境社区之间所存在的姻亲渊源进行研究,其成果发表在论文《越南侬族和中国壮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和交流》中;我国学者周建新在中越边境地区展开了田野调查,通过与当地人访谈以及实地生活观察,收集了大量人类学的资料,初步划分出中越跨境民族的基本类型,对跨境民族形成的根源、居住情况、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等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和平跨居”模式,以此为理论背景,对中越跨境通婚问题加以阐述。
民族学角度。从民族学角度对对跨境婚姻的研究,如周建新的《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有一章专门研究中越中老边境跨跨境婚姻现象,描述了中越中老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跨境婚姻大量存在的内外部原因,阐述了目前边境跨境婚姻的政策法规,他还指出跨境婚姻的实质是跨境民族婚姻,并分析了跨境婚姻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以及解决跨境婚姻问题的建议和对策;范宏贵的《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则从民族渊源出发,在边境区域深入调查,对中越边境跨境婚姻的现状、形成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做了分析,不过较少涉及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方面的探讨;柏桦、王华、熊光荣以及张鹤光等学者详尽描述了中越两国各自的边疆政策,中越跨境民族在我国云南文山州边境地区的分布情况和民族关系等,并建议对异国通婚所需的手续予以简化;罗文青在《和平与交往: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问题初探》一文中对广西边境大新、龙州、凭祥、宁明、东兴5县民族分布状况做了描述,初步探讨了产生中越跨境婚姻的具体原因、通婚形式、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等。
(二)从社会学角度,对跨境婚姻中妇女的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子女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跨境婚姻中妇女的社会认同。周建新在《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及子女的身份困境》一文中对越南入境妇女及子女在跨境婚姻中的认同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越南妇女及子女受当地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我国法律制度的排斥,在自我身份认同和国家归属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同焦虑现象,进而造成他们的身份模糊,逐渐生成了模糊意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女性视角的跨国民族婚姻研究》中,以中越边境地区广西大新县德天村为个案,系统分析了跨境婚姻中妇女的社会认同问题,认为跨境婚姻中的妇女由于没有进行正常的婚姻登记,难以取得中国国籍和当地户籍,从而产生国家认同、群体认同、自我身份认同三重危机。这些危机将导致其家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患。她认为,为使跨境婚姻女性所面临的户籍和国籍的问题得到解决,必须引入新的思维,并采取积极措施使他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跨境婚姻中子女的社会化。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龙耀对跨境婚姻子女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比较系统和深入,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群特殊孩子的成长问题研究》中,以广西大新县隘江村跨境民族婚姻子女成长个案为例,分析了跨境婚姻子女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国家认同感的缺失、政治认同的冷漠、行为规范认同的冲突、语言优势和技能优势的忽略等特殊问题。他认为,跨境婚姻子女在社会化过程遇到的这些特殊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社会化条件。
(三)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跨境婚姻面临的法律困境并就如何完善跨境婚姻法律法规进行了思考。
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境婚姻涉及婚姻法、国籍法、出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国学者从法学的角度对此的研究主要有:金治泉在《中越边境跨境婚姻的现状和法律思考》一文中提出边境跨境婚姻管理的立法建议;王晖、黄家信在那坡县百省乡就中越跨境婚姻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在论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族群》中他们指出,中越跨境婚姻中无国籍越南女性是现代国家管理体制下的违法者,并对这些无国籍女人形成的原因以及她们居住、生活和生育的法律困境进行了分析;学者李碧华对2007年越南发布的越南人侨居国外的免签证入境的相关规定做了分析,提出逐步解决中越跨境事实非法婚姻合法化及越南入境女性的身份合法化问题;李娟的《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法律思考》、龙耀、罗柳宁的《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研究》以《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地区人员入境出境暂行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分析了中越边境跨境婚姻中越南妇女办理婚姻登记和获得中国国籍的经济困境和法律困境,提出用新的思维来解决这些越南妇女的国籍问题,并采取其他相应措施改善她们的生存条件。
(四)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论述了跨境非法婚姻移民可能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党晶在其毕业论文《中越边境跨境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中认为,跨境婚姻过程中出现的移民属于国际移民范畴,其中涉及中越关系、越南和中国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各种因素,她运用国际移民、国际法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将研究视角放到全球化、区域合作和中越关系这一大背景下,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收集资料,对中越跨境婚姻移民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这种婚姻移民的特点进行分析,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探讨了中越跨境通婚中的非法移民问题以及对中国边疆安全和中越关系的影响等。她认为,中越两国要共同合作,运用国际法的约束力来解决非法婚姻移民的非传统问题,通过谈判、协商与协调,使非法婚姻移民问题从单边国内法律控制向国际合作法律控制转变。
此外,云南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士、教授李列,曾经多次到云南边境地区作过民俗和婚姻方面的调查。对于如今边境存在的大量“跨境黑婚”现象,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边民们自身的法制意识不强,但根本在于政策落后和政府主动性不够,难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李列教授认为,要解决边境地区存在的“跨境黑婚”问题,首先国家的相关法律要给予支持,其次当地政府应该更主动一些,将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反馈到制定法律法规的部门,并在政策范围内主动为边民补办手续。
二、结论与展望
纵观学术界对跨境婚姻的相关研究成果,其课题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上更加注重跨境婚姻问题的解决。在一批针对跨境婚姻问题的专题研究中,研究者更加侧重对中越边境跨境婚姻家庭中嫁入中国一侧的越南妇女现实处境的关注,尤其是“无国籍女人”在边缘化社会中由于身份的缺失而被再次边缘化的问题。如王晖、黄家信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族群》,李娟、罗柳宁、龙耀的《人类学视野中的“无国籍女人”》等,研究者不再满足对历史的回顾和田野个案的描述,他们开始对跨境婚姻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找其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二,研究态度上更加突出人文关怀的思考。研究者们开始反思法律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对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刚性特征予以扬弃,采用更具弹性的解决措施,将更多的关怀和同情赋予跨境婚姻中的弱势群体,如李碧华的《越南2004―2010年预防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计划》,罗文青的《和平与发展: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问题初探》,罗柳宁、龙耀的《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流变及其思考》等,更加突出了对跨境婚姻中入境妇女的人文关怀。此外,跨境婚姻子女们所面临的社会化问题也被学者们所关注,比如龙耀、罗柳宁的《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子女的政治社会化》等文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综观学术界对边民跨境婚姻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各学科角度对边民跨境婚姻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探讨,为后来研究者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促进此课题研究的深入,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展望:
一是拓展研究视角。对于跨境婚姻问题的研究,前人主要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笔者认为后续研究者应该进一步开阔此问题的研究视角。比如,可以运用人口学、心理学、犯罪学、妇女学、管理学、国际关系学等研究方法,拓展此课题的研究角度。
二是深化研究领域。在现有的跨境婚姻研究文献中,大多是以跨境婚姻本身为研究对象,很少将研究领域延伸到与跨境婚姻相关的其他领域。比如,由边民跨境婚姻引发的人口跨境流动问题、跨境移民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违法犯罪问题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跨境婚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扩宽研究地域。从现有的跨境婚姻研究成果看,研究者主要聚焦于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境婚姻研究,对我国与其他毗邻国边境地区的跨境婚姻研究特别少。虽然,中国与越南边境地区和中国与其他毗邻国边境地区跨境婚姻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和普适性,但不同地域的跨境婚姻就具有它本身特定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历史传统等特点,所侧重的方向就会有所不同。因此,扩宽研究地域,比如在中越、中缅、中老、中朝、中韩等边境地区分别展开跨境婚姻问题研究,然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找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助于此课题研究的深入。
总之,跨境婚姻问题虽然在全国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在边境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严重性,很多的问题还有待后来者的深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更加注重对跨境婚姻群体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法律调整和政府部门的主动介入,真正有效的解决好跨境婚姻问题。
参考文献:
[1]潘艳勤.布岱人的“桥”仪式与“不落夫家”[J].广西民族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2]�田诚之.中国壮族与越南侬族的民族关系与交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周建新.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文化模式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民族学研究,2008(8).
[4]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6]张鹤光、熊光荣、王华.中越边界(文山段)跨境民族调查报告[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7]罗文青.和平与交往: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问题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8]周建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女性及其子女的身份困境:广西大新县A村个案为例[J].思想战线,2008(4).
[9]李娟.女性视角的跨国民族婚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0]龙耀.一群特殊孩子的成长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1]金治泉.中越边民通婚的现状及法律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12]王晖,黄家信.无国籍女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族群[J].百色学院学报,2007(1).
[13]李碧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群体:广西天等县中越跨境非法婚姻调查[J].东南亚纵横,2008(9).
[14]李娟,龙耀.中越边民跨国婚姻法律问题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7(1).
[15]党晶.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以龙州县7个村为例[D].暨南大学,2010硕士学位论文.
[16]http://blog.省略/space.php?uid=29&do=blog&id=5864
[17]http://www.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74
作者简介:
[1]杨勇(1986―),男,傣族,云南楚雄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2]付耀华(1974―),男,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3]商成(1985―),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4]周阳(1983―),男,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缅边境地区跨境婚姻问题及对策》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0J066
【相关论文推荐】
服务承诺
-
所见刊物100%正刊,绝不推荐非法刊物、特刊、增刊、带后缀的刊物。
-
开启绿色快速通道(部分期刊可加急),1-3天快速审稿,1-3月快速出刊。
-
论文服务订单可提供国家税务机关审核通过的正式报销发票。
-
论文发表成功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