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记
民国初年,李家庄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方的大事情。大白天有人在众人瞩目之下成了仙。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李家庄不大,只有五六百口人。李天祖一家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李家虽算不上大户人家,但家境还算殷实。全家六口人,十几亩地。一家人辛勤耕耘,勤俭持家,不愁吃穿,常有结余。天祖早年读过私塾,识得句读,是当时村里唯一的读书人。天祖看到三个儿子渐渐长大,便趁农闲时节教他们读书识字。老大刻苦努力,半耕半读,颇为用心。日后虽未考取功名,但也识文断句,知书达礼。老二和老三不愿读书,终身务农。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天祖便开始考虑分家的事了。三个儿子两处宅院,天祖始终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有一天,天祖在与长子闲聊之际,无意间提起了分家的事。长子见父亲面有难色,明晓其意。便说:"父亲不必为难,我作为长子,上应为父母担忧,下应为弟弟考虑。父亲若要分家,两个弟弟一人一处宅院,把宅院旁边那片荒地给我就行。"父亲问曰:"那你将如何居住?"老大答曰:"我先搭个草庵暂时居住,以后慢慢积累,再建房舍。"父亲不允,老大再秉。屡经数次,最后以多分给老大两分薄地为补偿,把这个大家庭分成了三个小家庭。
按下老二、老三不表,下面单说老大。老大名叫高祖,老实本分,吃苦耐劳,节俭勤奋,是一个种庄家的好手。自从分家以后,高祖率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省吃俭用地持家。经过五六年的日积月累,终于盖起了三间新房,一家人才得以安顿下来。
一次,高祖赶会(农村村村都有庙会)由于天气炎热,口渴难耐。四处寻找,未见茶水经营。便就近寻得一处人家,讨得一碗凉水解渴。高祖由此发现了商机,回家后便置办了一套桌凳茶具,逢集遇会去卖茶水。薄利多销,赚得了第一桶金。
一次,高祖正在村头干活儿,有一城里打扮的人前来问路,并递给高祖一根洋烟。洋烟的外形美观,味道香醇。高祖很是喜欢。闲暇时便开始琢磨,尝试模仿。屡败屡试,几个月后,终于做出了一台卷烟的小器具。该器具由木板、木轴和油布制成。卷烟时,先把裁好的一尺来长,半寸来宽的纸条放到油布上,再将切好的喷过香料的烟叶丝均匀地摊在纸条上,然后转动木轴,纸条和烟叶丝随着油布一起旋转,待到看不见烟叶丝时,用刷子蘸浆糊抹一下纸条边缘,再转动木轴,一根细长的烟卷便滚落下来。最后用裁刀将烟卷一分几段,洋烟一模一样的烟卷就制成了。高祖把自制的烟卷拿来送人品尝,众人赞不绝口。高祖见状,又自制一个烟架。逢集遇会售卖茶水时一同摆出,烟茶兼卖,收益大增。不出一年,高祖的烟卷已闻名乡里,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高祖便批发零售结合,烟卷纷纷而出,银子滚滚而来,赚了个盆满锅满。高祖又买庄置地,建房添物。待到晚年,家境已属殷实。一处四合院,三十多亩地。牲口农具应有尽有,人送外号李十全。
高祖乐善好施,家里物件人可借用。高祖又是村里少有的读书人,谁家红事写个请帖,白事写个挽联,盖房选个吉日,生子起个名字,过年写个对子,凡此等等,只要是与文字有关的事都请高祖代劳。高祖是不论闲忙,有求必应,从来不计报酬。有一次,高祖外出期间,村里有人结婚设宴请客,因无人会写请帖,闹出了笑话,丢掉了颜面。高祖得知此事后,心想:我何不教孩子们识字,以免日后再闹尴尬。于是,高祖就将村西头的仓库腾出两间,又置办了桌凳,闲暇之时便开办了一所免费的私塾。有些家穷的孩子,笔墨纸砚也由高祖无偿提供。从此,沉寂的仓库变成了书声琅琅的学堂。那时的农村,吃饭有早晚,各家有闲忙,学生上课没有统一的时间。高祖就立下规矩:早来早教,晚来晚学,家里有事随时可走。还有白天有事,夜里来补课的。为了方便学生随到随学,高祖干脆在学堂一角铺一小床,有学生时就教,没学生时可以躺下闭目养神,休息身体。
寒来暑往,度日经年。一日夏夜,高祖送走补课的学生后,便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在他似睡非睡之时,忽听得一个声音:"兄台辛苦了!"高祖睁开双眼,漆黑一片,一切如常,没有任何动静。高祖以为是梦,便又躺下。"兄台辛苦了!"声音再次响起。高祖立即掌灯起床,看看还是空无一人。高祖觉得怪异,问道:"你是人是鬼,为何打扰我休息。"兄台不必生气,吾乃河北李家寨的李善诚也(化名),进士及第,为官京城,深得皇上垂爱,屡得擢拔,后至朝中重臣。吾生性率直,刚正不阿。凡见得不法之人,六亲不认,均秉至皇上予以治罪。几年间,因吾入狱服刑者盖有十余人。故而,深遭他人忌惮。朝中大臣,有私者甚众,为免于揭穿,便相互串通,每每诬陷于吾。谎言三遍乃成真理,皇上偏听偏信,治吾于罪,吾便成了金銮殿上的冤魂。
皇上无珠,老天有眼,上苍不负忠良人,便赏给吾一神位,让吾做了大仙。今赴南方黄鹿山(是这三个字的音,不知是哪三个字)修炼,途径此地,见兄台仙根深厚,彼此有缘,便留下与兄台相交,同修仙果。不知兄台愿否?"善诚侃侃而谈。高祖闻言,双手叩拜曰:"谢仙人抬爱,老夫无德无才,怎敢高攀!"善诚曰:"此乃天意,望兄台从之。"高祖曰:"天意难违,岂敢不从。"从此,二人相见恨晚,夜夜论谈,遂成神交。
高祖有一学生名叫李金立,天生贪玩,上课时常常捣乱。一次,高祖让学生自由读书,李金立不但不读,还在书本上胡写乱画。忽然,一块砖头从空中擦着他的头皮落在书桌上,吓得他面目失色。又一次,李金立因上讲台背书不会,被高祖罚站。李金立不仅不思过错,还面对学生挤眉弄眼,鬼脸不断。突然,又一块砖头从空中擦着他的头皮落到他脚尖前,吓得他一身冷汗。如此数次,他终于明白是神灵惩罚他不爱学习、不思进取。从此,浪子回头,再也不敢捣乱了。
一晚,高祖与善诚攀谈之时,高祖忽而问曰:"我与仙人相交日久,无话不谈,不知仙兄可否让我见上一面?"良久,善诚答曰:"明日午时在村西田间小路岔口相见。"次日上午,高祖早早来到村西田间小路岔口等候。高粱没身,蝈鸣蟋叫,烈日当头,闷热难耐。眼看午阳偏西,未时已过,仍不见仙人身影,只好失望而归。夜谈时高祖问曰:"约好今日午时村西相见,为何不见仙人现身?"答曰:"为避忌讳,吾提前赴约,见兄台无视于吾,便上前问路搭讪。兄台亲自为吾指路,岂言未见?"高祖叹曰:"原来行路老者就是仙人啊!老夫有失体统,万望见谅。"
乡邻好友得知高祖交仙一事,纷纷恳求与仙交谈,询问吉凶。高祖征得仙人首肯,一日晚上,好友数人来到高祖家中落座,敬候与仙人对话。高祖先与仙人沟通后,请大家发问。一人问曰:"目前周边战事趋紧,本地反了怎么办?"(当地人称打仗为反了)话音刚落,只见空中飘一纸条,缓缓落在供桌上。高祖捡起纸条念道:"心放正,坐家不用动。"并解释说:"仙人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注重修为,积德行善。坏事不为,坏话不言,坏念不出,灾难就会与之无关。"一人问曰:"根据当前形势,怎样才能过好往后的日子?"又一张纸条徐徐落在供桌上。高祖捡起纸条念道:"地要少,房子要小。(注:中共建政后,地多房大者皆被划成地主富农,遭受了几十年前所未有的罪过。)"念罢,只见高祖双眉紧蹙,陷入深思。对纸条上的这句话没有做任何解释。……如此问答,延至深夜才罢。问题问了一大堆,答条摞了一大叠。众人才将信将疑地离开了。
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在村西田间玩耍。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者来到她跟前,递给她一个黄纸折叠的仙鹤,并嘱咐她把这封信札带给她老老。(当地人称曾祖为老老)然后飘然而去。小女孩儿立即跑回家,急急忙忙地把信札交给了老老。高祖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具体时间已不记得,便用某来代替)吾邀兄台到黄鹿山游玩。"高祖看后,沉默良久。然后一声不吭地将信札原封叠好,小心翼翼地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几天后的一个晚饭后,高祖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受仙人之邀,我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要走了。时间不多了,赶快给我准备棺材和寿衣吧!"家人闻言不信:"您老身体棒棒的,无病无恙,能吃能喝,能动能睡,怎会说走就走?别给我们开玩笑了。"高祖见家人不信,只好把大仙的信札拿出来示人。家人见状,仍将信将疑。为免出差错,只好分头准备高祖的后事。
大期将到,高祖在家人的帮助下穿戴好寿衣端坐在正屋的罗圈椅上,左腿搭在右腿上,双手抱着左膝。全家老少全都守候在高祖身旁,形影不离。屋里气氛紧张,家人眼藏热泪。亲戚朋友皆来送行,十里八村争看热闹。高祖镇定自如,有条不紊地给家人交代后事。家人屏息静听,生怕漏掉一字。某时一到,高祖双眼一闭,停止了呼吸。顿时,屋里院内哭声一片,亲友族人忙作一团。
七日后,午饭已过,声乐齐奏,锣鼓齐鸣,盖棺起灵。棺材抬到大街上停下,棺前摆一祭桌,桌前铺一礼席。孝子披麻戴孝围在棺材两侧哭声震天,响器奏乐转灵,热闹非凡。一个时辰过后,到了亲戚朋友祭拜的时间。司仪刚要张口喊首位祭拜者的名字,只见一道彩光射向高祖的灵柩。众人顺着彩光抬头望去,只见天空一片五彩祥云。在五彩祥云的映照下,一张纸条缥缥缈缈落在棺前的行礼席上。司仪捡起一看,上面写着"叩拜仙兄,同游仙境。"八个大字。在众人惊愕之时,又见棺前升起两股紫烟,并行着向上升腾。在五彩祥云的衬托下,两股紫烟闪闪发光,向着天空越飞越高,向着南方越飘越远。
从此以后,李家庄家家户户又多了一个神位——大仙爷灵位,敬的就是善诚与高祖两位得道仙人。
诗云:
德为人之根,
感念天地恩。
六道常轮回,
难遇凡人身。
行事依天理,
善恶能区分。
惜福勤修为,
得道便是神。
注:
1.因避先人名讳,故用称呼称之。天祖即我之天祖,高祖即我之高祖。
2.仙人真名吾已不记,只好用善诚代之。若能忆起仙人尊名,就能在北京国子监查到仙人的履历。
3.文中故事真实可信,无有虚构成分。
4.两位仙人留下的仙迹众多,儿时偶尔闻之,大多遗忘。因多年未回故乡,未得进一步考证,所记只言片语,挂一漏万。实在惭愧。
5.高祖仙逝后,私塾传于弟子李金立。仙人所留神言纸条也由李金立保管,后传于其孙。文革期间,其孙为求上进,上交焚之。遗憾之至。
6.写此文没有它求,只为如实记录先人遗迹,以作纪念,免于后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