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人生》:缩小了人生,却缩不小人类之间的贫富差距

20世纪50年代,人类过剩被确定为地球最大的长久威胁。它被认为是导致现如今所有灾难的源头,同时也对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对食品安全、水安全等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在面对这种灾难性的破坏,人类将如何面对?影片《缩小人生》提出了一种新奇的解决方案。

在《缩小人生》中,美国科学家通过数十年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一项创新技术——通过特殊设备与药物将人类等比例缩小至5英尺的高度,以至于他们消耗的能量、资源(包括居住空间、日常生活损耗等)都大幅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现实又人道且包容地解决人类最大的威胁。

看到这,肯定会有人提出疑惑:“缩小的世界,是否跟正常人的生活圈一样?”乍一看,并无差异。缩小的人类生活在创建好的小型社区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生活,而且远离天气与动物昆虫们的伤害。

而在出行方面,他们可以乘坐头等舱,保障了他们的出行便捷。

🔺乘坐独立的头等舱


在饮食方面,他们的食量极大程度缩小了,原本一小袋饼干或一小瓶矿泉水一个人1分钟就消耗,如今一个人可以使用一周;此外,原本正常大小的电子设备在这里还可以当做巨型投影……如此看来,这一切利大于弊。

🔺一瓶矿泉水可供一村人使用

一切都很正常,就像原本的人类一样生活。但,剧中酒吧里一男子向保罗提出的问题,却引人深思: 

“——你觉得你们变得那么小,还和我们剩下的正常人类有相同的投票权吗?”

“——你们不会买那么多产品,你们不会缴那么多税务,你们有些人甚至连收入税都不会缴,你们都没有真正在参与我们的经济,不是吗?而且实际上你们在消耗我们的钱和工作……”

小人与大人(注:缩小的人类和正常的人类简称,下同),他们已不在同一个社会圈里参与经济活动,是否会产生隔阂了呢?

其实在一开始保罗发现妻子“背叛”自己放弃手术后的失望与无奈,在他们之间短暂地呈现了这种隔阂的存在,但在随后的剧情里,编辑与导演似乎有意避开这种隔阂的冲突感,就在保罗与妻子签署离婚协议之后,戛然而止。

保罗在小人的世界里,依旧正常上下班、参加社交活动。结交并见证了不同种族、肤色、语言、阶级的人们因缩小而聚集在一起狂欢的愉悦。

然而看似小人的世界里,人们都享受着平等的快乐,其实不然,越南人玉兰的出现,戳破了这一假象。原来无论在大人的世界里还是小人国里,阶级的差别、贫富的差距都是无法缩小的,它依然存在!

当越过贫富差距的"分割线",进入第三世界(也就是贫民窟),你会看到依旧有人在忍受着穷苦与资源的匮乏。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缩小并不是助推,而是一种惩罚偷渡者的手段。

🔺穿过那堵墙,集装箱里是一个个贫民窟


不禁有这么一种猜想,“缩小”明面上是应对地球毁灭的一种方法,暗地里是否是漂亮国的富人们为了占据更多资源,而创造的一种合理化手段?或许吧?!

回顾《缩小人生》整部剧,剧中着重刻画了男主保罗自我救赎的过程。从一开始选择逃避现实压力进行缩小手术后,到后面勇敢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事实。

很多人或许都这样,在人生的路上,不断犹豫、不断抉择,但无论身处哪种环境,能够做出选择的只有自己,即便最后人生不完美,只要过程是美好的就够了!

这个电影也从侧面告诉我们,缩小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只要你活着,新的问题都会出现。就像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总会存在,就看你如何抉择。

*以上内容仅个人观影见解;图片源自豆瓣电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