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没有能力养活他们,母亲就改嫁给山东的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姓朱。
可以享乐,却选择吃苦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家人对范仲淹和自家的孩子一样,范仲淹在朱家有着很好的生活环境。
范仲淹从小努力读书,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看书,一直到晚上很晚才睡觉。当时,他家条件挺好的,但他生活一直很朴素。
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稀饭,等稀饭凉了,他把稀饭分成4份,早上两份,晚上两份,拌着腌菜、醋汁一起吃,吃完就读书。
范仲淹16岁时,辽国派兵进军宋国,宋真宗想迁都逃跑,就被宰相拦住督战。宋国士气大增,辽大将被宋射杀。
辽提出议和,宋真宗害怕人家,就同意了。议和的结果,宋每年给辽国很多钱财。范仲淹觉得这很耻辱,他发誓以后要为国为民做事。
21岁的范仲淹考上了学究,学究是科举的一个科目。这个考试在当时并不是很重要,范仲淹也只是想试一下自己的能力。考完试,他就到寺院念书。
那时,念书并没有正规的教育机构,大家交流学术,一般都是在佛院或者道院。范仲淹拜访进士姜遵,姜遵很欣赏范仲淹,
他对夫人说,范仲淹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姜遵设宴款待范仲淹,他对范仲淹就像亲人一样。
当时的范仲淹,完全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但他却选择了吃苦,他不在乎生活的清贫,他只希望能够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一个人习惯了安逸,突然来了暴风雨,他就会不知所措。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人,不怕吃苦,乐于吃苦。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拥有吃苦的能力,就能对抗岁月的苦难,让人生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读书,是成就自己最好的路
在朱家,范仲淹是老大,他对自己要求高,他也常常教育弟弟,但两个弟弟却特别浪费。范仲淹说了好几次,他们不耐烦地说,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跟你没关系。
听到这句话,范仲淹很震惊,他去询问自己的身世,才知道自己姓范,是随母亲改嫁过来的。他接受了现实,既然自己不是朱家人,那也不愿寄人篱下。
他很感谢朱家的养育之恩,但刚才弟弟的话,却把他伤得很深。他决定走,母亲知道了,出来拦住他。他跪下,对母亲说,将来我成功了,回来接你。
范仲淹走了,他到应天府求学。应天府是民办的教育机构,它离朱家最近,在这里读书,住宿都是免费,刚好解决了范仲淹没钱又想读书的问题。
应天府规模很大,书很多,他用心苦读,不负光阴。同时,他遇到了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应天府的创始人戚同文,他和范仲淹的境遇相似。
他爱读书,当年是拼命读书,他喜欢帮助贫困的孩子,他把钱财看得很淡,把别人放在前面。戚同文的言行,也深深影响了范仲淹。
范仲淹也这样严于要求自己,他只是用心读书,不在乎吃得咋样,穿得怎样。他整天就是咸菜就稀饭,同学心疼他,给他送来了好吃的,饭菜都放坏了,他也不吃一口。
同学问他,他却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是习惯了粗茶淡饭。要是我吃得那么好,我以后就没法过苦日子。
一无所有的范仲淹,毅然选择了读书,无疑,读书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好的路,也是成本最低的路。
通过大量读书,范仲淹拓宽了眼界,积累了知识,积攒了人脉,他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人生没有白受的苦,你今天踏实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送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