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书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来自互联网的阅读内容大多是平等的,你会选择与你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我担心来自互联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你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我一个人在地下室的宿舍里,看着从半层窗户中透出过来的光影,慢慢在墙上移动。随着光影终于移走了,才合上这三卷本,就像完成了一次漫长的人生马拉松。
时光不会停留,一切终将朽败。
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正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能再次跟它相逢,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而厂长是什么呢?就是一路摸爬滚打、撞够南墙、伤痕累累之后,再回头想想老祖宗的话,觉得他是对的。
三四十岁之间,这个年龄面临着大的人生转折,青春还没挥袖子就跑了,好像已经依稀能看到生命的终点。
然而不知死、如何生呢?
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过三分之一,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可能只看过目录,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但是还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我的激励和激情的呐喊都格外敏感,因此很容易被那些歌词触动。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蚊子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语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与感慨。
人一辈子要进很多的行当,我有一个行当,改不了,那就是做人人这一撇一捺最难写,怎么把它给写大了,是终生的学问。
只要你不争,就没人能和你争,也没人争得过你。因为你不畏惧不畏惧,就没有弱点,没有缺陷,没有武侠中所说的命门。这是一个大道。
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尽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排第二位的领导是被人赞扬的领导。排第三位的领导是被人畏惧的领导。最差的领导是被人天天拿嘴上骂的领导。
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需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十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八点打卡,但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三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突如其来的赞赏和表扬,一是时常会有的打击和不顺。这两道关都要过,过不去就很难前行。表扬来的太早,毁人也毁得够狠,我周围有一些人就是如此倒下的根基不稳,空中楼阁,它hold不住。
我觉得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得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真正失意的时候是我睡得最踏实的时候,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再失去什么;但是赶上特别得意的阶段,反而会很恐慌,因为可能要下山了。
我总对我的孩子和学生说30岁之前要玩命地尝试和折腾,哪怕不考虑物质回报,经历很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优势是什么。但是30岁之后就要开始选择目标做减法,打深井30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你要做一次抉择。
十年规划五年规划都太远,但眼前有什么事我会极认真地把它做好,而且不管多大的事,都先从小处做起。
20多年前,当我处在你们这个年纪,在海拉尔只能读到三天前的报纸,因为偏远,那么很多个三天累加在一起,我可能就比大城市的孩子落后了很多,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资讯和界限都被快速消除了,只要你们足够勤奋,足够敏锐,就可以和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同龄人共同成长。
一切美好有序的东西,都曾在最混乱的时期生长。
当你信任对方的时候,对方给予你的会更多。当你一开始就带着怀疑的眼神时,恐怕你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如果一位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病人,水都不敢喝,厕所都没法上,如何做到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声音?如果做一台手术只有100多块钱,但一架利润可能就是几千块钱,你会作何感想?如果在自己的医院做一台手术,只有100多块钱,走穴去另一家医院,能赚一万多块钱,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人性在这样扭曲的制度里,必须高尚?坦白说,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相当多的医患矛盾是在替医疗改革进行速度太慢背着黑锅。
我们都觉得爱很温暖,愿意用阳光来比喻,但是真正像太阳一样炙热的爱,恐怕又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倒是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却能照亮每个夜行人的道路,肖姐,他们的恐惧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