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最后往往成事的可能就那么几个,因为按照概率论来讲也就是说,成功是有概率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按照考试成绩来考取大学,无论所有人如何努力,如果只录取前五名,那么后面的同学即使如何花心思和功夫,虽然很优秀,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只有前面的五个人才算是基本成功。
而现实生活中,其实每个人至少有一次机会是有成功机会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或者说是认出这个机会;或者从另一个层次来说,并不是每个人的能力都配得上这个机会。如何让你的能力配得上你想要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终极选题之一。
那么其他人是如何变得平庸的,或者说是本来算是优秀的,最后是怎么一步步落为平庸的?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因为危机感导致的过分努力导致的。
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是背后的逻辑却是非常清晰的,似乎我自己也可以现身说法来解释这个说法。
大部分人的智商其实是差不多的,因此这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也存在一些“天才”变得比不上普通人的,比如曾经的科大少年班的部分人辍学堕落的新闻也为人所知。
那到底主要原因是什么?
简而言之,想做的太多,或者做的太多。
因为想成功或者害怕自己比不上别人,所以想把什么事都做好,比如学习乐器,不仅笛子、吉他甚至钢琴,统统想学的一件不差,最后反而因为在每一个乐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无一所长的乐器,而真正有价值的是别人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要能拿出一个绝活来,但是你没有。
吴军老师在专栏中提到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无也涯。以有涯而追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核心意思是凭借一个有限生命的人去追寻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告诫我们只能挑选最为重要的事情去做,因为事情是做不完的,而精力是有限的,用最好的精力去做好几件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很多时间管理技巧譬如番茄管理法等只是让人专注和讲究方法、让人提高效率去做更多的事,这样的技巧在短期内确实有效果,但是从人生的跨度来看,只是从技巧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的考虑,只能注定一个人会碌碌无为;凡事都有涉猎,但是无一精通罢了。
从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到大学技能锻炼,我无一不是都想通过做很多事情来减弱自己的危机感,以为通过事无巨细的方方面面的准备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但最终结果却事与愿违。做的事太多,而无一专长,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而这样的简单道理,如果不是有人给你指点,肯能自己永远只是那个勤奋的蚂蚁罢了。
所以,最重要的依然是思考,找出几件不做不会有重大影响的事情,果断地放弃,留出时间和精力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有一个拿的出手的东西。
将来争取能在实现个人价值基础上,为社会做一点贡献,那怕是用你的一点经验改变几个人的想法甚至是改变他们的一生,也是值得的。
平庸其实很容易,困难的是怎么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少做事情而不是多做事情。
你有过类似想做很多事但回过头发现一事无成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