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印度宗教》【4】

时间:2016.7.29

进度:第四章六师思想P37—47

书摘:

1.印度从吠陀时期开始,在思想界长期居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婆罗门教尊吠陀为天启圣典,崇信祭祀万能,并生成婆罗门在诸种姓中职高无上。但是叫著名或较有实力的有六家,其代表人物被称为“六师”。所谓“六师”是: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sapa)、阿耆多·拘舍罗(M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ayana)、散若夷·毗罗梨子(Sanjaya Belatthiputta)、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六师自己的直接著述并没有流传下来,后人主要是根据佛教等派文献中的记载来了解的。

2.六师理论通常反映了印度非婆罗门种姓阶层的观念,因而对传统传统的婆罗门教的思想多持反对态度,这是他们理论的基本倾向。

3.六师理论的异同

  1)因果报应问题:大多数持有否定态度。

  2)万有的根本因问题: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及其顺世论主张“四大”(四种基本要素或元素,即地、水、火、风)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婆浮陀·加旃那的“七身”(地、水、或、风、哭、乐、命【命我】)认为构成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的根本因。

  3)人的生命现象的主体问题: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坚决反对有我论的,人物如果一定要说有一个“我”,那就只能说是人的身体,离开身体独立存在的“我”没有的;尼乾陀·若提子传力的耆那教就主张有“我”(命我,jiva);婆浮陀·伽旃那“七身”中的“命”也相当于我。

  4)认识或判断的确定性或真理性问题:反应当时社会存在某种主义倾向。散若夷·毗罗梨子对当时流行的观念或对当时人们争论的一些问题不提出明确的判断或看法,似乎各种答案都有可能,或都不可能。佛陀曾认为尼乾陀·若提子一系“心识不定”。

4.六师作为新思潮的主要代表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六师中除了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和尼乾陀·若提子之外其他四人的系统理论都未长久流传。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思想在印度后世融入顺世论的发展;尼乾陀·若提子的思想在印度发展成耆那教的理论体系。顺世论、耆那教与佛教共同形成了印度思想史上的三大非正统思想派别

5.六师思想所作出的贡献:

1)挑战传统婆罗门教思想的权威,部分反映了中下层民众的思想意识。印度从吠陀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了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强调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基本纲领,反映了印度种姓婆罗门祭司阶层的利益,维护印度种姓制社会形态的作用,因而在哲学上也要强调一个最高的万有本体---“梵”。六师理论中许多人反对因果报应或业报轮回的思想,六师的理论和佛教思想代表非婆罗门种姓阶层的,他们反对种姓制的不平等,对婆罗门教的种姓特权提出的理论进行质疑。

2)六师思想丰富了印度哲学的思想,推动了印度哲学的多方面发展。打破了此前婆罗门教哲学独尊于思想界的基本格局,极大地充实了印度文化的思想宝库,并对中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哲学与宗教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感悟:

     六师对于印度的思想哲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代表了除婆罗门外的各阶层利益而质疑婆罗门种姓特权,还打破婆罗门教思想的独尊哲学壁垒,丰富了印度哲学思想,推动了哲学多元化的全面发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时间:2016.8.19 进度:第二十五章伦理思想P336-350 书摘: 1.印度伦理思想的较早形态,印度最早的...
    中文ID阅读 643评论 0 0
  • 阿里飞龙20171112 要收纳多少白云的灵魂 才可以如此素雅从容 要理顺多少寒冰的血脉 才可以如此冰清玉洁 要饮...
    欢颜姐姐阅读 301评论 0 1
  • 匆匆走过,忙忙碌碌,心中始终思念着你,牵挂着你,想着你的可爱,你的调皮,我让禁不住露出笑意。
    远方之丘阅读 27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