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者、在场、超绝——三路向
还记得,我们留下的佛祖的故事吗?这是一个普遍流行的故事:佛祖年轻时本是印度一小国的太子,锦衣玉食,能文善武。相传14岁时,出门遇见老人、病人、死尸,被世间痛苦触动,而心生烦恼和疑惑。后来,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35岁时,经历无数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
佛祖遇老、病、死,第一没有立志去做大夫,学习医理;其次,没有打算励精图治,修齐治平,把国家治理好。他是太子,学医、发展当时的医学,做贤君,都是可以做得到的。可是,佛祖没有这么做。他走上了另一个路向。你看,遇到老、病、死,所谓奋力向前的态度,无过于当医生,治医学了。这是最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身为太子,将来继承王位,励精图治,将来让老有所依,病有所治,死有其礼,虽没有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可以使人“养生丧死无憾”,不也很好吗?
然而,佛祖没有这么做,他走上了另一个路向。我们把这个路向叫做超绝路向。超绝,意思是超越、根绝,超而绝之。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从根本上取消问题,无生烦恼。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三个路向:是者、在场、超绝。这三个路向是以后我们得出更多结论的基础,有此源头,将来可得万水千江。
得到了三路向,为加深大家对三路向的直观印象,罗列如下(三路向之范畴):
是者路向生范畴:存在、对象、本质、内容、现象、性质、属性、时间、空间、数量、形式、结构、秩序;
是于路向生范畴:喜、怒、哀、乐、好、恶、忧患、恐惧、好乐、忿懥、仁、义、忠、孝、慈、敬、信、谦、中;
超绝路向生范畴:梵、我、觉、迷、贪、嗔、痴、苦、无明、轮回、涅槃。
思想是由范畴有机组成的。如果特定的范畴从一个族群的生活和学问语言中消失了,那么文化的基因就被切换,文化将因之而灭亡。
碎语集合
是者的时间流逝与在场的时间流逝不是一个意味。在前者,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利润,时间就是快乐,时间就是增长;在后者,时间是流水落花春去,是红颜老,是忆我少年时,是怅平生,是只是朱颜改,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超绝的时间流逝?我不懂。
“什么是什么”,“什么和什么的联系是怎样的”,这就是知识的基本表达——如美德即知识,人是理性的动物,万物是水等等,都是是者精神体现。
“君应该仁”,“人应该孝”,“为政者当立德”……“某某应该如何”,“人做不到某某,则不可”,这是人文的基本表达。
“三代如何如何”、“圣人如何如何”、“明君如何如何”,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云云。所有圣贤书,包括法家在内的所有诸子学,并不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什么和什么的联系是什么,却只告诉我们,人应如何如何,天下应如何如何。
关于是什么的学问是科学,关于应该如何德学问叫圣学。科学已经是世界的学问,而圣学已经衰绝。
科学只告诉我们事实是怎样的,至于应该怎么样,科学一句话都没有说。而世人以为科学是这么说的: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利越多越好,害越少越好……
现代人绝大多数时候只问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实现。欲望告诉我们想要什么,科学和劳动可以实现欲望。五经不存,圣人已死,乡土伦理社会崩溃。那么谁来告诉我们应该呢?
区分两个“应该”:
1.要想身体好,应该多锻炼,注意饮食。
2.妈妈生病了,我应该留在家里照顾她。
句1,叫策略性的应该。句2,是道德心的应该。
策略性的应该,其实是者路向的。我们应该注意避免两种应该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
往期回顾:
重建中国文化之根本自信力(1)——哲学是什么
重建中国文化之根本自信力(2)——事实与价值的结合体
重建中国文化之根本自信力(3)——何为是者路向?什么是在场路向?
重建中国文化之根本自信力(4)——在场如何理解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