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暑假的那一天,我记得格外清晰,因为那天我得知了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在我们这样的小县城,这意味着几乎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当时,家庭给了我三个选择,出去打工、学手艺、考大学。
那一夜,我在想:我以后该去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
最后,当然,我选择了考大学。
我以为通过读高中,我就能知道我以后该去干什么,就能知道我喜欢什么。
直到我填报志愿的那一天,我才发现三年后我还是停留在原地。即使在过去三年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但在学校里,老师们压根不讲这个,家长也不讲。每次我问到这些问题,他们就说:“你考个好成绩就行了,想那么多干嘛,先考上大学再说。”
好,我当时安慰自己:等到了大学,我就知道了。
终于,上大学了。我记得开学前一天,我对自己说:“这些问题终于能解决了。”
结果,我发现大学老师,也不讲这个,天天就跟我们说:“别挂科啊,要多考证啊。”
对,没错,学校里是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我们的老师拿着一本2011年出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纲要,上课照本宣科,一字不漏地给我们念完了整本书。从就业的定义念到就业与理想的关系,就这样给我们讲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职场指南。
也许有人会说你怎么不问问家长呢?
首先抛开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我爸、我妈,他们对我的问题也无能无力。我们家就是一个五线城市的普通家庭,爸妈没有过在企业里工作的经验,甚至他们自己的工作既不是自己选的,也不是国家分配的,而是家里人安排好的,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这一份工作。
他们只是一直说:“要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啊,最好能多赚钱的,也就行了。”至于怎样面试,怎么找到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现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训练营、职场课程。但也因为多,所以良萎不齐。我报过一些培训班、训练营,价格有高有低。但是每次的期待到最后都变成了失望。
其中一大部分课程,不能说听了完全没有用,但从听第一节课开始,就感觉我上当了。听的时候,像是在喝心灵鸡汤,斗志昂扬、信心满满。等下课之后,才发现两个小时好像什么都没讲。
因为讲的东西其实都是我知道的,只是换了一种说法,比如说“你们找第一份工作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找怎样的工作才不算好高骛远呢?是不进国企,还是不进外企?这些课程没告诉我标准,或者可能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
特别是他们宣传的所谓“导师直播答疑”,但一般情况是两个小时的答疑变成两个小时的推销。比如当你问:“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简历?”,他首先会回答一小部分,然后说:“这个问题一下子不好讲,在我们这次新训练营里有专门的模块讲这个…...”然后就开始新课程首发、惊爆价998、报名大优惠之类的。
另外一部分“优质课程”,老师看上去都是大牛,下面都是五星好评,但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优质课程都喜欢“注水”。比如我之前报的一个心理课程,25分钟一节课,15分钟放一个电影视频,加上10分钟解释一下、推销一下,这节课就结束了。然而这样的课评论区还都是满满的五星评价和长段的感悟,而且这类明星课程一般都特别贵。
直到,我在一款读书软件中无意中阅读了职慧的书籍《打破你的学生思维》,它新颖的书名瞬间就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极大好奇。查阅它目录时,我感觉它的每一条标题都戳中了我心中的疑惑,于是在对答案的渴求下,我通读完了整本书。
即使现在回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阅读完后的感觉:震撼。这是我看到过的第一本专门的为大学生职场问题系统答疑解惑的书籍。我第一次明白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的迷茫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问题是觉知,觉知自我、觉知世界、觉知他人。最重要的是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寻找到了职慧,我人生的“第二课堂”。
在这里,职慧的“一对一导师计划”,让我更加理解自我;
参与了职慧的【经营你的亲密关系】团辅之后,我明白了:爱是一种能力,无力的、极端的爱会伤害自己及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学会如何有边界感地去爱人;
职慧精心打磨的课程更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其中的【有效沟通】教会了我:没有充分准备而进行的沟通,无异于赤手进入战场。
在这里,有和我一样的大学生们,同龄人之间共创、共享、共助。
在这里,还有职慧的志愿者团队,有蚂蚁老师、土豆老师等志愿者导师们。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我都能感受到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磅礴生命力,他们都身体力行着职慧的宣言“Live to give”。
我们用十几年考试做题,却只用十几个小时决定大学选什么专业,等到毕业前,再用几个月决定未来这一生要做什么......这是长久以来困扰良伟的问题。
这个一直在追寻“我以后该去干什么?我喜欢什么?”的答案的小伙子,将职慧的【成功面试】和【有效沟通】等课程听过四五遍,他开始觉知自我、找寻生命价值。愿良伟能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图片来源:pexels
原文链接:考上大学,我以为就能知道以后该去干什么......
注:以上内容根据职慧学员(良伟)的投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