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语文老师组织了一个“图书角”,就是让同学们集资买了一批书,然后借给同学们看,这其中就有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时我还很少看书,当时把他借出来看,主要是因为这本书比较薄,于是就拿回家读了起来。这基本上是我高中时代读过的不多的几本书之一,但是我觉得这本小册子给了我后来的人生很多的启迪。
故事里的四个主人公,代表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四种人格,这四种人格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当中。
1.当变化发生时,立刻做出改变;
2.既然已经改变,就坚持走下去;
3.逃避变化真相,不敢做出改变;
4.仔细观察变化,随时准备改变。
四个主人公的设定,其实颠覆了我对这本小书的记忆,一直以来我只是把“环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要洞察环境的改变,要时刻准备应对,作为对这本书的理解”,这么想虽然没有错,但很显然,作者在故事中传达出来的对人性的思考,要更复杂一些。
人类的思维其实远比老鼠要复杂,因此我们给很多事物都赋予了“意义”,人类也正是因为这些“意义”才组建成了复杂的社会体系,成为附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但恰恰是这种复杂的思维,也常常成为禁锢人类“天性”的牢笼,很多理所应当的事,因为我们一定要为他的发生或自己的行动找到所谓的“意义”,才使人类在做出很多决定的时候变得迟钝甚至愚蠢。人类社会已经变得极为复杂,我们终究是不能否定“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的作用的,甚至可以说“意义”越大,对人类社会的凝聚力也越大,但当我们陷入迷茫当中时,有时候是需要拿掉那么多附着在一件事情上的“意义”才能够看清事情本来的面目的。
我们害怕改变,我们恐惧未知,这是进化留给人类的天性,因为那些不懂得畏惧的祖先,早就被淘汰了。然而,人类社会飞速发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越来越大的世界,可我们的基因还没能进化得适应这种新的环境。新环境的变化早已不是远古时代的关于生存的变化了,而是一种关于利益的变化。去面对和应对这种变化,对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变化。还好,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让我们敢于直面恐惧的能力,那就是“想象”,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为战胜恐惧,想象出一个新的“意义”。有了这个新的“意义”,我们想象着美好的结果,随之有了面对恐惧的,于是,人类也学着像老鼠伙伴们那样,走向未知。
在这趟未知的旅途中,人类习惯了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恐惧,发现了旅行的意义,甚至还把一次次的挑战当成了乐趣。战胜了恐惧,走对了路,这个时候,我们甚至幻想如果自己早一些做出改变,就能早一点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其实我们经历的一切的犹豫或者说纠结,很可能都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如果”,因为没有“如果”,才是我们真正经历的“成长”,很多时候开始比坚持更困难,因为我们害怕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经历一切的迷茫,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书被再次合上,可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10几年过去了,我对同一本书的感悟竟然如此不同,而这本小册子,恰恰是作为一个有很强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的我能理性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的开端。16岁时,我发现我们离这个世界的一切已经不那么遥远,计算机、网络在前所未有的颠覆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我们不得不去接触那些“坏东西”,因为那个虚拟世界提供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便利和想象。然而大学时代,我却迷失在了想象中,我做出了改变,但却始终难以再次改变,于是似乎一切都变得让人困惑,毕业后,种种机缘巧合下,我终于选择了改变,鼓起勇气,一步步走出了困境,生活才算回到了正轨。纵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是如果没有一再的选择和坚持,我想如今的生活应该还是会很不一样吧。但话说回来,有些事情,我还处在徘徊和犹豫的阶段,于是我又掏出了这本小书,希望再读了这本《奶酪》,里面的道理能够给自己更多面对改变的勇气。
最后,让我们记住奶酪墙上的话:
变化总是会发生(他们总会不断拿走奶酪)
预测变化(时刻做好失去奶酪的准备)
密切关注变化(经常嗅一嗅奶酪,这样你才知道他是否新鲜)
迅速适应变化(赶快放弃旧的奶酪,你就可以越早享受新的奶酪)
变化(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享受变化(尽情享受探险的过程和新奶酪的美味)
做好迅速改变的准备,享受其中的乐趣(记住:他们总会不断拿走奶酪,那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