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互联网居民的十年

1.互联网信息的真与假

我在上一个月讲人工智能的时候,提到人工智能如果制造假消息,人们该如何分辨?现在我们上网不光要面对大量的垃圾消息冲击,还要识别大量的假消息,现在上网可真累。

我建议你如果会希望世界局势有剧烈的变化,最好去买一点黄金,主要是金价波动比我国国内这帮自媒体的速度要快很多,我看到金价上涨,差不多一天之后,才能在媒体上看见相关消息。

战争肯定会导致金价上涨,这个逻辑已经在我写的许多文章中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现在自媒体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阿拉伯联军攻击以色列的信息造假,首先自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其读者了,现在已经开始虚造消息了,中文消息源本来就污染严重,这下更恶化了。

这还是人造假了,如果ai造假,在许多细节上完善,制造出假消息怎么办?用了这些假消息造成错误的判断怎么办?

所以许多人考虑ai现在的问题是对就业岗位造成压力与组织机构的重组,但是我认为对消息源的污染是更加重要的。

如果假消息满天飞,对于从事分析类自媒体行业来说,意味着死期,我们在分析数据的时候,也能通过数据变化来判断这个数据的可信度,现在假数据由ai来做,许多假数据的可信度可以媲美成为真数据的可信度了。

分析消息中我们赢在哪里的文章带来的爽度远远比不上我们赢了的假消息。

对于许多选择性报道的自媒体来说,现在这种状态一方面来源于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大多人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许多人用五一消费来反驳消费下行,但是我看企业数据情况来说,消费还是较大下行压力的,消费不行,打赏等行为就会减少,自媒体收入自然而然地减少。

另一方面你用什么才能比得过假消息对这些读者的情绪调动作用了,阿拉伯联军事件的效果肯定比你老老实实分析一个已有事件带来的效果要好,读者的阈值被提高了,谁还会去看你写的文章?

所以我建议你们选择投资一些自己关注事物强相关的投资产品,这样对你获得消息的速度与准确度有帮助。

2.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向未来走,就是增量的消失,从国内狭义角度讲,未来互联网用户的增量不会太多,因为近几年的人口出生数量太少,中国人口数量是一个长期下降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强,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扩张到极限。

在存量,甚至缩量经济下,做不了公共流量的增长,那就只能做私域流量增长,而减少外部接口,减少将自身流量去往公共流量的机会。

用户粘性将会是下一个时代互联网公司讲梦想的重要基础,而不是用户数量。

互联网往过去走,这些年互联网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由爱好变为商业,爱好特点是观众有交流与白嫖。

我在高中的时候去看美剧《血族》,当时觉得很新奇,这种吸血鬼加丧尸的题材的确有点新颖,看第一季的时候,就觉得白银,斩首,害怕阳光;白银与紫外线都是杀菌的,那么大蒜也能杀菌啊,斩首是科学能接受的,这又与寄生虫有什么关系?

后面到大学的时候,因为隔壁班的一个好朋友,他也看,然后给我一个血族链接,可以最新的《血族》,那个时候有点小钱加上有时间,产生想买《血族》小说的冲动,电视剧的改编太大了,所以会觉得整体剧情很别扭。

后面网上搜血族,出来了漫画链接,看了漫画之后,才知道原著是一本奇幻小说,里面的逻辑是有闭环,电视剧就是另一种逻辑,自然会出现前后剧情不兼容。

我小学时候是买碟片来玩游戏,碟片主要的问题在于碟片上面的游戏不一定是碟片内的游戏,经典的《红色警戒3》,当时看见魔兽世界的碟片竟然有两张碟片,属实开了眼,网络游戏这种需要上网的游戏,因为上网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同样有家庭电脑的情况下,单机游戏成本也就五块钱一张碟片,网游成本太高了。

我中学主要是网上盗版游戏,比如贴吧啊,游侠啊,这些游戏最后觉得还不错。

大学之后有钱了,就开始购买正版游戏,我觉得单机游戏一定要开放编辑器,只打官方战役就太不值,我觉得购买游戏最亏的一次,就是购买《魔兽争霸》重制版,正版体验还不如盗版。

我买正版游戏基本上都是打打战役,因为盗版一般不能提供云存档服务,只有战役可打与打mod的差别非常大,我现在在游戏方面最后悔的两件事,一是买了正版《魔兽争霸》重制版,二是我老电脑里面的盗版游戏没有拷贝出来。

大多数人都知道kk大神,我知道是因为几年前在一个建政群里面吹逼,有一个群友发了一份kk大神帖子合集,我才知道,到现在你们不太可能直接见到这个ppt了,因为文件名是被QQ锁定。

以前的互联网环境是好东西在公共平台上存在,但没有相应的渠道让大多数人知道,主要是通过小圈子传播,没有小圈子,我根本不知道许多书籍。现在许多自媒体谈人口负增长,看过《大国空巢》的人不需要看这些自媒体了,我在17年就在知乎说人口危机,那时候的评论骂我的居多,现在晓得谁说的是对了吧。

哪天要是有一个人说我不懂人口,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啊,我可以承认我是互联网出租车司机,但你不能说我不懂人口,经济学没有专业系统性的学习,没有相关从业经历,被人觉得不靠谱很正常。

我从17年开始关注人口,你说我不懂,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地。

并且这种优质资源慢慢会在公平平台消失,其中有作者惯性动力的问题,也有平台对这种资源的打击行为,还有一些小人的盈利需要。

3.互联网平台

B站,微博这些平台的优势在于你远远看上去的确是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中,但细分领域可不是这样。

微博是得益于老平台,第一代互联网居民的上网开支,可不是有钱就行了,还有时间,并且初步了解互联网,这里面的成年人有钱有闲还有一定的知识,在当时的中国人里面太少,早期的互联网是由许多大佬组成。

后面互联网的普及,用户越来越多,那么意味着有钱就可以,但有没有大量时间去交流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互联网的扩散会带来互联网素质的下降。

微博用大量饭圈来挣钱维持自身运营,我也有女粉,在与她们聊天的时候,她们都说微博上一些人也说过,所以微博还是有一些优质用户,只是没有那么出名而已。

看似有大量饭圈粉丝的微博不只有明星那一套,也是有许多大佬的。

作者更新内容,开始是为了获得认同,中间更多是一种惯性在支撑其操作,所以破坏惯性,就能使得平台失去作者,而保有惯性,则会使得平台拥有一些非常优质的资源。

B站与知乎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在评论控制的情况下,个人创作者的创作动力,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钱去分享自身的信息,如果没有交流与反馈,人是不愿意持续输出内容。

B站与贴吧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一些优质资源没有被消失掉,如果现在的贴吧能有18年以前的帖子与资源,我找游戏还上贴吧看看,可是没有免费的优质资源,我为什么要下贴吧呢?

当然除了主动对优质资源的删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知乎一直在强调知识付费,这玩意是能成功的,但不是公共资源付费,还是私有优质资源分享,如果你没有优质资源怎么办?去网上,去小圈子里面找,然后举报,然后鸠占鹊巢。

我是遭受过这个的,在知乎18,19年的时候,知乎有一次大规模的举报狂潮,结果就是大量的知乎答主去其他平台,现在看来这个套路早就出现了,知乎没有创作者保护机制,但是又是依赖内容输出,大量作者的大量文章与回答在短时间内受到举报攻击,大量号被封,我的第一个知乎号也是消失于那一次攻击之中,被波及了。

与此同时,大量平台也在兴起,这些被封号的作者就很快选择其他平台,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我估计许多答主都会两个平台同时更新,可是这么一搞,许多作者也没有了兴趣在知乎更新了。

贴吧太高看自己了,许多人更新的动力也许是一种惯性,也许是一种兴趣,你这样不分青红皂白主动将优质资源删除,这是在存量经济下,给其他平台送流量与资源。

公共知识不值钱,但是垄断的公共知识非常值钱,如果不优化自身系统,那么粪坑化不可避免。

许多自媒体不是在分析研究,而是在ctel C加ctel V,这样的话工作简单,但是提升很难。

我大学的时代,信息密度低的消息也有,但是比重没有那么大,大量的资源只要你找还是能够免费获取的。

这种模式的抽象逻辑就是,你就是做公共平台与优质创作者(资源)的唯一桥梁,这个唯一桥梁比较好的方式就是获得优质创作者或者资源拥有方的授权;

中间一点就是利用自身在平台的经验优势去做比作者更好的引流方式,比如知乎上的相关问题解答,也许这个作者不关注知乎,你就可以做资源的相关应用,在知乎上就是解答相关问题;

上面这个是需求集中之后的分工,作者负责内容输出,你负责一些引流的炒作,这是一个行业必将经历的发展过程,这种分工也意味着效率的提升,同一作者在不同平台的运营是不一样的。

还是就是不道德的方式,通过对创作者不断地举报,破坏其在公共平台的发布惯性,切断公共平台与优质资源(操作者)的联系,自身维持与作者的联系,将原有创作者-公共平台变为创作者-我-公共平台的模式,然后通过对优质信息或者资源的垄断完成收割。

一个作者去做公众号,然后只是在复制优质创作者的最新消息,就能让一些人付费加群。

所以知识或者信息付费是客观存在,但是公共平台上的知识付费是非常困难的。

以前我也想不通我的前一个号,为什么会被高强度举报,以前我觉得是个人或者非营利性组织,但现在我觉得可能是对知乎作者攻击的前奏与试验,大量的恶意举报之后,就是其他平台的分利与知乎大V的逃离。

还是以前单纯啊。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一个互联网居民的亲身经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