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说起教育,我们并不知道教育有多少种模样?到底哪种最适合孩子?
或许可以从《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中窥见一二,导演以儿童的视角去体验课堂,走访了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和以色列等国家,探寻教育的传统和未来。
看看130多名家长、教师、小朋友们的教育环境,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对教育作一次深刻的思考: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早期教育?
我们先来看看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国家——日本。
日本:规则与自理、集体与个体
让我们一起跟随日本小朋友若松花果,看看她上幼儿园的过程:
早上被妈妈叫醒后,自己洗脸、挂毛巾。
自己叠睡衣,穿好校服。
期间几乎都没有让妈妈帮过忙。出门后,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小到玩具、零食,大到包包,都是自己拎。
在莲花幼儿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他们学习坐姿练习时,有一个孩子膝盖受伤了,也坚持做到最好,不哭也不闹。
日本人非常奉行集体主义精神的,所以这些孩子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每个动作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说到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日本的另一家幼儿园,更是把这种教育隐藏在日常的小细节中。
放置鞋子的地方贴上特定的标志,帮助孩子排列好鞋子,避免绊倒他人。
教室门的设计不容易关闭。如果门关得不严,冬天坐在门边的孩子就会感到寒冷。
这是为了提醒孩子养成进出时自觉关门的习惯,以免给他人带来麻烦。
水龙头下的水槽被移除,溅出的水会弄湿孩子的裤子和鞋子,提醒他们合理调整水流大小,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日本幼儿园将教育理念隐藏在一个个小细节中,其中这些小小细节都在让孩子懂得严谨处事,具有规则意识和提高自理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他们会为身边的人考虑事情,让他们知道如何关心和感受他人。
芬兰:平等与自由
看完日本的幼儿园教育,我们再来看看芬兰人对孩子的教育是怎么样的?
我们发现芬兰的教育是崇尚自由,不论是孩子还是老师,都没有竞争,氛围轻松舒适,把精力集中在了纯粹的热爱与学习中。
一个9岁的芬兰男孩说:
“这里没有成功,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没有人是最好的。”
他们还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鼓励,致力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在美术课上,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因为没有人会担心被说画的不好。这些画不是用来竞争的,而是自由表达自己。
在中国,相信很多人都在被数落的环境中长大,经常被指责这不好那不好,也经常被拿去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我们的教育中,似乎缺少了这样的宽容和鼓励。
芬兰教育家认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学习“如何去学”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同时,与学习和考试相比,爱、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和品质更为重要。
课外班的老师将要求孩子们组成小组,通过自学,尝试设计具有特定主题的建筑(比如为空难者设计避难所)。
通过这些任务,孩子们锻炼了他们的自学、合作和交流能力,并理解了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在中国,很多孩子从小就被要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习上处处充满了竞争,做什么都要力争上游。
而芬兰的教育却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一样好。”
芬兰教育或许在提醒家长们,在竞争激励的当今,也千万不要忘了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孩子究竟热爱什么,愿意做什么,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固定标签,积极教育能够挖掘出孩子的真正闪光点。
以色列: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
跟芬兰的教育理念相似的还有以色列的教育。
以色列最典型的教育理念是包容失败。
无论是在以色列的家庭,还是在以色列的学校里,家长和老师都不把失败视作坏事。
相反,他们认为失败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词。他们会鼓励经历了失败的孩子继续努力,而非苛责。
以Green Start学院为例,学院创业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头衔不是CEO,就是创始人,表面看来光鲜异常,而实际上,这样的创新企业大多会走向失败。
所以,他们耗费这样多精力的意义在哪儿?
纳娃是最早进入高科技领域的以色列女性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犹太母亲,当谈及儿子在“Green Start学院”里的项目时,她有些无法掩饰的骄傲:
“我儿子担任CEO,他们参加美国宇航局的比赛,进入了半决赛。在以色列全国比赛中,也获得了第二名。”
但是,她又清醒地表示:
“他们可能不会一直做这家公司,他们的公司也不见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尽管如此,纳娃仍然认为这样的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
“至少他学习到了这个过程。就算是失败了,那也没关系,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失败,谁也不会总是成功。”
在以色列文化里,所谓“英雄”,正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但依然敢去尝试的人。
例如不久前,三名犹太大学生试图登上月球,最终在距月球表面5公里的高度坠毁。虽然他们失败了,但是他们在以色列仍然被视为超级英雄。
他们不把失败视为结局,孩子也不会被失败的经历定义。
当一个孩子明白失败不意味着世界末日,就可以享受创新的过程。
此外,犹太人还非常重视民族传承,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在他们看来,“教育子女”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爱孩子,更要懂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相信每个家长的答案都不一样。
纪录片中,不同国家的不同教育理念和方式,或许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看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当然,也希望家长的视界能更宽广,并且突破时间周期局限,面向孩子的未来,来思考并不断探寻适合孩子当下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美可玩故事】,用梦想点亮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