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书吗?我喜欢,打小的习惯,真个是慢条斯理的年代——半天不干别的就在日头地里蹲着看蚂蚁跑运输,起来时早已头昏眼花;咬着脆爽又汁水四溢的苹果仰头看彩虹,停会儿活动活动脖子用别在胸口上的手帕子抹抹嘴继续仰头望;夏夜或躺或坐在竹床上,竹床架在两张长条凳上,大院儿里邻居们都在,熄了满屋子里的灯,那时候的夜没那么亮,星月的光笼罩了夜一层透明的紫墨的颜色,那时候的夜没那么闹,杂草里过路的虫鸣听得到,听得到大人们一边呼呼摇着蒲扇赶蚊子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小孩儿就凑在一起猜大人丢下的字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十字对十字,日字对月字”(猜得到吗?)……
也是干了许多的淘气事儿,别看我,小时候就是个小子——用火烧塑料袋子,觉得渐渐发黑融化滴落又凝结的过程真是神奇,然后拎着一头在空中划个圈甩出去,幸好没出什么大事故,甩自己头发上也是有的,哭哭啼啼着回家去;小小个子硬要爬单双杠跌得鼻青脸肿,然后又哭哭啼啼地家去,一会儿的功夫不觉着疼了接着往上爬;喜欢闻塑料牙刷杆子在地上摩擦后的气味,一股子腻腻的香甜,磨两下儿闻两下儿……
电视的节奏已经算是够快的了,中学时家里才有的大件儿,喜欢是固然也喜欢,不过父母管束得严得紧,难得被允许放开了看;听广播才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固定的时段,大约在午间,会有长篇连载的故事,若是喜欢,必定要日日点卯一天不落,所以听书至今依然是我的习惯,只不过收音机早已替换成手机里的App了,这么多年过去难免有中断过,但很容易就又拾将起来,只要有书听,择菜洗碗沐浴如厕连带着吃饭本质上都没有什么不同,广播打开,声音响起的时候,房间空了,魂被吸入无形的巨大磁场中,有形物反而变得多余,这样想来,大约人渐至衰老也并不可怕,唯要好好呵护眼睛和耳朵,耳聪目明便是有福了。
我也是爱听书的。我回应风荷。
比如我近来反复听的是蒋勋的《红楼梦》,讲到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听至酣处不过瘾,即取下架上老书残卷,重新翻阅宝钗和湘云擬菊花題的片段,宝钗言:“若題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湘云听罢的反应是“只答应着”,想她其实听出宝钗的言外之音是批评黛玉的诗词创作一味追求奇险,但她心里则是未必赞同宝钗的观点。这一回最精彩处乃是二人商议題菊花诗的游戏规则,要如何才能不落俗套,因前人咏菊的诗词太多,宝钗的创意是——“以菊花为賓,以人为主,竟擬出几个題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實字;實字就用菊花,虚字便用通用門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赋景咏物两關着,又新鲜,又大方。”随后二人开始头脑风暴的过程,围绕“菊”字想出许多題目,且编出先后次序,最后竟如有了一册菊谱一般,又或在映射一段近乎完整的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如——憶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和残菊。此段内容甚为有趣,颇似我们做设计生成概念的过程,妙极。
“菊恰好是我所钟爱的花,尤其墨菊”,风荷似是依旧在回味这一组十二个词汇,并不理会我不论讲什么都千方百计要往设计上拉扯的热情,自顾自地继续她的高论:“细细品来,每一词可独立成剧,彼此间又互有关联,确是不错的游戏结构”,又言:“菊在四君子中稍有特别,梅兰竹菊四君子,都与孤寂寒凉有关,菊的线条俏皮妩媚,乃令诸君不至过于幽僻荒凉也。”
我与风荷正对坐于摩天高楼之上,浓重的雾霾天气令窗外的临近建筑半身浸掩于不见,心下便不由自主升腾起超越现实的迷离情绪来。
“你一直反复询问缘何我母亲总是快节奏地忙忙碌碌,脚步不肯停歇,人也不知疲倦,你我既已无法出门”,风荷淡淡望着那片虚无,又在茶壶里续了泉水和半勺的百花蜂蜜,随手将电炉的火调大些,水声响起,黑茶的蒸汽混合着蜜香溢出,恰与窗外缭绕的禅意风景形成呼应,“我便说于你听。”
我的姥姥,后脑挽着髻子,斜襟儿衣衫,干净利落的小脚老太太,一生育有三对子女,母亲在女儿中排行第二,人都唤她作二姑娘。
风荷声音里一丝哽咽,我心里乱得很——不知从哪里开始。
我有足够的耐心,低头不去看她的眼,我舍不得她一气儿讲完,便自斟了一杯茶,小口嘬着,两颊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