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宿梧林
寒风凛冽,冬至之日。我带着两位老师前往近期晋江很火红的旅游打卡地中国传统村落梧林。
走上笔直宽敞双边绿草丛荫的乡路到了村口,映入眼帘的是茂密成排的数十棵大榕树,俨如站队在招呼远道而来的各地客人。
村外梧桉溪水静静地流淌绕村而过。
梧林村原属泉州南邑二十五都,现属晋江新塘街道,背靠石鼓山,面朝梧桉溪,溪东南为明堂,堂后大北山与荆山呈前抱势,安静祥和。
梧林村跟闽南地区许多村庄一样,是典型的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村落。
我们从村族概况介绍栏中了解到,梧林“蔡氏”自唐代,蔡用元入闽,初居建阳,后迁兴化。其后代人才辈出,如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著《茶录》《荔枝谱》书法浑厚端庄,为“宋四大家”之一。
北宋崇宁三年,蔡弼聪从兴化避居莲塘,为莲塘蔡氏始祖,元未,莲塘蔡氏第十一代裔孙蔡隐斋由莲塘入赘山兜田内,肇基创业,以“丰田”为灯号。
明洪武年期,蔡隐斋六子蔡旺生以养鸭为生,暂居此地。一日,他想移居别处,无奈鸭群不走,连喂五篮稻谷鸭群仍不走,蔡旺生认为此乃天意,遂定居于此。因他希望后代人才辈出,“凤宿梧林”而闽南语中“五篮”和“梧林”读音一致,因此,将此地取名“梧林”。
清康熙年间蔡旺生十世裔孙蔡以褚,因随施琅平台有功,勅封为“镇国将军副总戎”其子蔡光座为康熙庚寅科岁进士,任汀州府长汀学训导。现存“镇国将军”墓于石鼓山,“副总兵”“岁进士”烫金字匾于丰田蔡氏宗祠。
血性的后代子孙有着辉煌成就,这是蔡氏家族的光荣并值得骄傲!
鸦片战争以后,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为谋生计,避战乱,大批梧林人离乡背井,到菲律宾谋生。
穷则思变,外出谋生,那是一个多么强烈、多么诱人的蛊惑,就像灯塔之于航船,久雨求甘露,那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啊!飘洋过海是当时闽南人求生存的普遍现象!也是爱拼才会赢的初心!
侨史钩沉,情系家园。 据史料记载,当年的梧林只有几百户人家,别看村子不大,却具有令人钦敬的爱国爱家革命传统。早在晚清到民国,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灾难,梧林华侨在外深知“有国才有家”。
1905年,为便利福建境内交通运输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福建官伸倡议筹建福建省内铁路,成立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并在全省募集股款。蔡氏家族积极支持购买铁路股份,以实际行动支持“实业救国”,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1913年,蔡顺意就联合族人集资投建泉州电灯电力有限股份公司。
1919年,又大力支持发起兴建泉安公路,建成早期颇为发达的泉州公路网,大大便利了闽南侨乡的交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辛亥革命前后,他们又倾囊支持孙中山革命,支援家乡建设。
抗日战争时,海外华侨积极呼吁团结抗日,他们筹集侨资支持国内抗战。
广大华侨以毁家纾难报国情怀,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成为举国御敌的坚强力量,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钢铁长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侨居地抗日与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回乡慷慨捐资,兴办学校工厂,改善乡亲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总是心怀故土,造福乡梓。
留住根脉,在外侨客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小有收获,华侨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返回家乡盖房置业,此风气并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梧林村就有不少侨胞回乡建设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类传统大厝和洋房。
我们沿着乡道走进旅菲华侨蔡朝东宅邸,始建于1930年,坐西北面东南。为三层小洋房,面积近千平方。门口六根罗马柱子显得格外耀眼,辅楼顶楼有一平顶六角亭,门楼面西北,二层有装饰蔓草纹的拜占庭式穹隆尖顶。多处用水泥塑成的勋章、花卉、蔓草纹装饰,充满了异域风情。
移步来到另一家旅菲华侨蔡德养宅邸,建于1901年(俗称九十九门大厝闽南官式大厝)宅前石埕宽畅照墙围合,设门亭交通,重叠有置,气势恢宏。
隔壁的旅菲华侨蔡德卫宅邸建于1910年,闽南三间张榉头止大厝,墙裙用白条石四枳缭和人字形砌墙体用红色清水砖砌筑(后界生有一棵巨榕,根系发达,裸露地面,盘根错节,巍为壮观)风景奇特。
相邻的旅菲华侨蔡德龙宅邸建于1924年,面积450平方,坐西北面东南。闽南官式大厝。二进五间张。庭前石埕铺设精良讲究,采用石面走水铺设工艺,门路木排楼及石雕构件皆精雕细琢,门堵印花砖及錾砖工艺精美,建筑集砖周雕、灰塑、彩绘等装饰工艺一体,精美绝伦。
墙裙采用传统四枳缭砌筑法。门路及镜墙集中使用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灰塑、拼砖、镌刻楹联等工艺,充分展示闽南民间精湛的装饰工艺与高超的建筑技术。
门口墙裙镶有一块大理石家训語:
左方:
胆欲大见义勇为
心欲小文理密察
智欲圆应物无滞
行欲方截然有执
右方:
处事者不以聪明
为先而以尽心为
急不以集事为急
而以方便为上
漫进旅菲华侨蔡芳界宅邸,始建于1947年,为两落五开间闽南传统大厝,建筑面积500平方。建筑墙裙采用传统人字形砌筑法,屋顶为两面坡、三川燕尾脊硬山顶、马鞍形屋顶。建筑使用木雕、石雕、石刻、泥塑、油漆等工艺,阁楼众多且各带凉亭,别具特色。
深处的旅菲华侨蔡显韬宅邸始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714平方。建筑墙裙采用传统人字形砌筑法,屋顶为两面坡、三川燕尾脊硬山顶、马鞍形屋顶。建筑使用木雕、石刻、泥塑、剪瓷、錾砖、砖雕、油漆、彩绘等多种装饰手法工艺,建筑规模宏大,装饰讲究,东护厝做法更是新颖、独特是闽南建筑中的精品。
门口镌刻着格言为: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安和
右边: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格言联壁,词语殷切,意在教诫子孙后代;修养与读书为最紧要!
还有坑墙楼、江山如画楼、嘉谷厝、光午宅、枪楼、胸怀祖国楼、梦莱家声楼、长程小筑、容膝居、番仔楼、林林总总有两百多幢闽南大厝和哥特式罗马洋房,中西合壁,犹如梦幻世界,宛如一片古老中外建筑博物馆给我们留下温暖的记忆。
鹅黄的榕树叶随风飘落便是冬天的风景。村中的小溪潺潺流水,形态各异的接水龙头与点滴水花四溅,最是孩子们的嬉闹之欢,这是最醉人的乡音。
乡中央有一座老宅改建成汉字智慧馆
汉作桥民族复兴梦,
字为媒文化润泽功。
恰如形象的展示馆中几千个甲骨文字从仓颉造字,殷墟示现直到如今……
这里是文字启蒙的大课堂,文明价值观的产地。让我们久久驻足,陶醉其坊!
透过蒙胧的灯光和堆积满屋的甲骨文古汉字,书香之气扑面而来。我看到了一个个遥远而又模糊的生活场景,文化史迭代进步发展顿时变得异常清晰透彻!
时值暮冬,曾经寂寞的村落,早已变得热闹、活泼,喧嚣非凡。
作为曾经鸿雁传书与亲人联系最期待又最紧密的批信,集批成馆。
侨批馆旅菲华侨蔡顺意宅邸建于1938年,主楼三层,哥特式建筑风格,三层右后角建空中泳池,这种风格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建筑观念。
侨批文物馆是这座村与海外联络的文化纽带。
此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在那微弱跳跃的昏暗煤油灯下,家父伏案为在给海外亲人写批,还时常代亲朋好友给她们的亲人去批回信,此情此景,历历在目!惜哉所书稿件丢失无存。
侨批馆里数万封不同时代的批信是乡音的告知,是天涯海角的拳拳赤子喜讯!是家书抵万金的物证。
侨批文物馆是百载商埠历史见证,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
汇聚,相得益彰。
著名作家朱小平先生他写了一篇文章《万纸侨批万重山》发表在《人民日报》。他说:“仰读一件件侨批,令人过目深刻而感受到心灵的震撼,那是家书抵万金的潸然之泪,那是千里共婵娟的沛然之情。海邦传乡音,叮咛复叮咛,真是纸短情长,镂心刻骨……”。
每一封侨批都会有凄怆的、温馨的、浓烈的、深沉的故事啊!
批批化作历史的书笺,用殷殷碧血书写了生死与共的瑰丽史诗。
我怀着钦敬之情,踏着磨得发光的百年石板路,流连于当年的街巷中,走进一条狭长的胡同,我仿佛穿越漫漫时空,置身于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午后阳光,其乐融融。
梧林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的乡村。长征民兵营第十队队徽不仅刻在墙裙上更是嵌入村民的心坎上。在这,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酱酒博物馆给这座传统文化乡村平添了许多人间烟火味。酒者不论文人雅客还是白丁叟夫无不喜好。
酒始于智者,后世循之,以之成永,以之养老,以之成欢。此说颇为耐人寻味。
馆中深入浅出详细介绍了黄帝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酒星造酒、猿猴造酒天君赏酒等美好传说。
故事就只剩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了。
有些洋房外墙水泥面裸露,若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屋俨若时光倒错的考古遗址。令人称奇的是,几乎家家主人竟然在房子里植下硕大榕树,有的庭院竹影婆娑,轻吟有声。
一泓绿水引起我的注意,近前端详,我饶有兴趣地周遭环视它似月又似弓,异趣交融。湖边树叶交会,水草紧密相连。于是,水光绿荫欣然相袂融汇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湖光水色。
我看见在另一条村路口,绿影婆娑的红色背景墙上一行清晰映现,镂空凿成的福字,堆成满满的正向人们祝福!
作者吴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