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嘱咐不如放手试错

今天随手翻阅之前的文章,赫然发现自己在多年前就写过一篇名为《 教育的路上,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的文章。文章里有家长对孩子控制的不认可。看来,正确的育儿的认认知自己早就有的,可为什么自己在育儿这个过程还有控制的痕迹可寻呢?捊捊思路,追忆一下孩子的成长之路程。

孩子突然的不去学校,让我们乱了分寸,家里也显得不太安宁了。一年来,一直在跟孩子周旋,总想从某个方面唤醒孩子,想告诉孩子当前认知的不正确。这段时间里付费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家庭教育、心理学,学习了也觉得上路了,很是责备为什么以前没有这种认知呢?总是感觉孩子不够努力,为一点小事情就要发脾气,摆脸色。有时也会冒出“是不是真的过度溺爱”了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还是被自己很快就打下去了。

想到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是一个人带大,婆家不管,娘家没空,老公做甩手掌柜。妈妈单打独斗,又是职业女性,没时间总围着孩子转。时而还会丢下孩子去出差。在这些没有妈妈陪伴的时间里,孩子与他人相处融洽,幼儿园由保姆带,小学送校外小饭桌,中学在校内小饭桌,反正都是孩子眼里的外人,都是有人照顾着。我尽可能的给孩子最好的,无论把孩子放在哪里,对带孩子的人,我都是千叮万嘱的:要小心带孩子啊,孩子有什么是怕的,爱吃什么不吃什么,别带孩子去哪里呀......等等。钱更是提前就到,不让孩子受委屈,也是自己心里弥补孩子的一方面。孩子的生活一直不错,但陪伴上肯定是比不了其他家庭。一个人习惯了独处,这也可能是孩子性格孤僻的最大原因。一直认为,孩子特独立,直到跟我说不去学校了,才发现孩子的人际交往出了问题,在校没有朋友了,自己交友困难。

一段时间的学习、反思,发现孩子成长道路上少了太多的陪伴。现在的解决方法还在引导中,孩子需要家长去帮扶,让孩子重新走入人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合群,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朋友。小时候与孩子相处没出现异常,长大后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按照家长说的做了,也就是到了“你说东,我偏西”的想法与做法。亲子关系问题也就彻底暴露出来了。

举例来讲,孩子小的时候带出去玩,孩子会非常高兴,自己赶紧穿衣换鞋,急躁地拉着妈妈的手外出。出了家门,孩子嘴不闲着,跟在妈妈的身边不停的说学校的事,朋友的事情。现在大了,我问:“咱们要不要出去散散步?”孩子会说:“那多没意思,还不如在家里看视频呢。”我接着说:“出去看看风景,走步对身体也好。”孩子会立刻变脸:“有什么好的呀,又要见到很多人。那些小孩乱嚷嚷,遇到人还要打招呼。”如果我再问第三句,孩子准会说:“你有完没完。”好吧,到此就闭嘴了,不敢再多说一句。

想一想,是不是因为过度“担心、害怕”孩子不安全,总担心孩

子生活的不好或者未来过不上家长理想的生活,家长才不知不觉的在生活上每天指导着,在学习上每天提醒。渐渐地,原来和蔼可亲的妈妈变成了现在最讨厌的“唠叨妈妈”呢?虽然,家长的控制不是真心的,担心才是唠叨的主要原因。

现在知道了,就要开始改变吧。家长要放宽心,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毕竟千言万语的嘱咐不敌一次错误的教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