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王生紧锣密鼓地买房,一边是儿子和女朋友一起到省城去打工历练。买房是王生听到女孩那边传来的要结婚就要在省城买房的要求,其实他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人去住。做投资,他觉着麻烦,自己花上几十万上百万买上一套房子,装修以后租给别人,一年才收两万多块钱的租金,他约略估算了一下,这点钱连银行的利息都不够,倒还不如不买,让自己清闲一些,享受享受生活,没必要把自己逼这么紧,给这么大的压力。
早在儿子还上高中的时候,他就想着让儿子和女儿到大城市去创业就业,他也知道这要比在他们这个五线城市通过人际关系,通过孩子的努力考取一个公务事业岗位,从此把自己捆绑在这个城市要难得多。
又一次他问两个孩子,“你们喜欢我这样的工作吗?”两个孩子微笑摇头,他们认为他的工作枯燥乏味,朝九晚五,兢兢业业。太累没意思。他们要到大城市去工作,去创业,那里人多机会多,创业的路子更宽,他们想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历练。而不是在家门口做一些无聊乏味,坐吃等死没有趣味的工作,只为混那每个月两三千元工资,特没意思!
王生很是欣赏两个孩子,这两个小家伙真的骨子里遗传了他的野心勃勃、不安分的特质,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也看到了,他的好多同学上学的时候,成绩不怎么样,可是他们到大城市去创业,最后混的还都不错。
当然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同学,尤其是前几名,现在要么在北上广,要么在省会城市,都在按部就班地上班,工资比他高。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心抚养和培育,让他们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将来能到一线城市去,享受更好的生活。
王生也是这样,他参加工作也有近30年了,如今他对工作失望透顶。只要一进单位的院子他就感到头大了,工作中他找不到成就感,早在乡镇工作他还风风火火,每天忙不迭地干工作,似乎总也有干不完的工作,没有停下来的时间,感到自己还很有用,是单位真正的骨干。但凡那些难事、大事都要他们这些科级干部去处理,一个偌大的镇政府就耍了他们几个科级干部。
可到了机关单位,更多的是些上传下达的工作。政策上面都研究好了,他们只消按部就班地落实就成,一句话,他们县级政府部门就是个落实政策单位。按照王生的想法,县级行政部门统揽全区的某一方面工作 ,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应该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最起码要把上级的政策创造性地落实到基层,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把这些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反映给上级,供决策者参考,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政策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不断地纠错,从而让政策更加切合基层的实际,这样的政策才更具生命力,才能更好的为群众谋福利。他想这应该成为基层工作的重点。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大家更多的是照搬照抄,一件事落实完了以后,没了总结回顾,没了问题反馈。一天混两晌,到月底工资按时到账就成,把时间混够,一推一转,不推不转,甚至推而不转。他的存在对这个单位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尤其让他落寞的是作为领导干部,他成了一个传声筒,具体业务有干事们去干,工作有“一把手”安排,特别是电脑普及了以后,他越发地觉着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了,自己就是一个传声筒,有他不多,没他不少,连他自己都觉着自己成了边缘人。
他老觉着自己只不过是个领工资的人,是一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角儿。这几年政府的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实施,这个过去被誉为铁饭碗的行政工作也是朝不保夕,自己迟早都是下岗的对象,这让他平添了一份担忧和焦虑。
再者在一个单位待太长的时间,他真的都觉着尴尬,九年时间都不曾变过岗位,好像领导都把他给忘了。他时常回忆自己辉煌的过去,不是做过多大的官,有过多么耀眼的政绩,而是自己就像一个处于一个枢纽位置的螺丝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这才是他最想要的。
如今这一切都因为单位的变动而荡然无存,虽然他所在的单位在很多人的眼里都属于肥差,有多少人对他羡慕不已,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失望和无助。
既然升迁无望,既然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最好的彰显,那么离开这个单位,便成了他唯一的渴望。
终于他鼓起勇气以腰部做过手术留下了后遗症为由,向组织部门递交了辞去实职改为虚职的申请,只一个多月时间,他的申请就获得批准。新单位领导人也很好,准许他可以不上班,有事通知他,没事他就可以在家养花种草,怡情养性。
他自然非常高兴,这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把实职岗位让开,让年轻人干,给单位补充一些新鲜血液,也算是他能为培育他多年的组织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离开了单位以后,他一个人宅家,一开始几个同僚还张罗着到省城去做个生意啥的,可考察来考察去,他就发现,真正属于他能做的事几乎没有,再者没有资金,身上已是负债累累,他也没了雄心壮志,找个事做的想法在他折腾了半年之后,就这样不了了之。
不能往外求的时候,只能向内求。
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到底爱好什么?对做啥事更感兴趣?
他一件件地排查,从小时候上学的时间开始回忆,想要扑捉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瞬间或者事情。初中的时候,他学习成绩一路领先,那是他最为辉煌得意的时候,后来以好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在自学英语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初三毕业那年,学校的唯一的一位英语老师给他们补英语,其他同学只补了一册,而他却在一个月之内,自学完了所有的初中英语全六册,每天都要到老师的办公室把做好的课后作业请她批阅,成绩一路领先,最后的高考成绩英语还考了81分,成为了主要的拉分科目。
第二件让他引以为傲的事就是他的当众即兴讲话,这是他在实际工作当中锻炼出来的。作为领导干部,这么些年,主持会议的时间很多,当众讲话的时间也不少。而在每次讲话之前,他都要做精心的准备,这关乎单位的形象,也关乎自己的声誉,他一点也不马虎。这个过程当中,他就发现写作是他要下功夫去做的一件事,但凡讲话,必要自己动笔写,让自己心中有个讲话大纲,这样才能临阵镇定自若,不会丢三落四,逻辑不清。
几年锻炼下来,他在单位树立了良好的领导形象,在同事们当中拥有良好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基于讲话的写作成就了他,使他认定写作应该成为他的事业方向。
第三件让他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他发现自己适于做咨询和决策工作。这个家但凡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投资这些事情都是他一手决策的,英子只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他在这个家的地位就是在这一桩桩大事的决策中得以巩固无人撼动的,更让他骄傲的是几乎每一项决策都很成功。
比如还在苦哈哈地复读想要考大学的小舅子,连着复读了两年,成绩几乎没有多少长进,他自己的心理负担也是相当的沉重,一家人都认为他的前途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这个时候王生就建议他可以去当兵,在部队上也可以考军校啊,他还对小舅子的成绩做了客观评价,认为他的基础比较差,想要在高三一年就要补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倒还不如当兵之后再考军校更好些。老丈人不置可否,倒是丈母娘拿了主意,小舅子真巴不得赶紧脱离苦海呢,于是小舅子就弃学从军,最后一步步按照王生的设计,如今已是一名军官,待遇优厚,一家人对王生感恩戴德,感谢他的再造之恩。
又比如他的两个妹妹当时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是他说服父母送两个妹妹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和上海,在他的铁哥们的帮助下他们分别落户南京和宁波,如今的小日子过得很好,这让两个老人很是高兴,虽然远了些,但比起在他们这个地方受穷好太多了,姐姐就是最好的例证。
至于家庭投资这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不是王生有多大能耐,而是他顺应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在房地产一路看好的大趋势下做文章,使自己的家庭财富不断积累,从一无所有而变成了百万级别的财富,这对一个上班族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这几样让他颇为骄傲的事这么一罗列,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那就是以写作为一生的事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继续保持咨询和决策的优势。要把写作培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他给家庭带来收入,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文学领域的作家。
当他找到了这一个他寻找了多年,因为贫困而导致他时而拾起,时而不得不丢弃的文学梦想。他激动不已,这不是因为他是一个飘忽不定的人,而是如今通过文学创作仍然可以实现梦想和财富的同步积累,他看到了太多的媒体人,好多的笔杆子,报纸报刊行业的大咖们顺势而为,在新媒体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成绩诱人。他相信自己仍然可以在文学领域大有可为,于是他就从写作开始不断地锤炼自己,听从了以为著名作家的建议,每天写5000字,坚持十年以上,必定能成为一名作家。
他开始这样做,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完步就伏案写作,到八点钟准时上班,七年如一,从未间断。
他不愿过多的对子女指手画脚,他只是想用这样一种勤奋和苦练,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锻造成一名作家,那个时候他再向他的子女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一来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为了配套文学创作,他还报考了成人自学考试,他要和两个孩子一同考取大专文凭和本科文凭,必要到时候还要攻读研究生,让自己的文凭高于家里任何一个人,这样他的身体力行才更有说服力。
当他步入30多年不再走进的考场,当一众20多岁的年轻人把他视做大猩猩一样瞪着疑问的眼神:都这么大年龄了还考试干吗?他却有一种历经磨难重归学堂的骄傲。
他也向众多的学子昭告,学习永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终身学习的典范。
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在自己的家里营造这样一种好学上进的氛围,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都51岁的人了,尚且还在学习,还对大学本科志在必得,你们就更应该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文凭,这是当今社会生存就业必要的敲门砖。
他不曾上过大学,对上大学没有多少感觉和概念,可当他学了几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以后,他发现这些个课程很系统地阐明了汉语言文学的来龙去脉,是基于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他要学完专科以后,还要学习本科的全部课程,这对于他从事写作将会有很大的助益。假如本科学完以后,他觉着有必要的话,他还要攻读硕士,真正进入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他认为这样做是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