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会讲到这个话题?
最近老板让我们来海南看一个行业里面目前非常成功的品牌,这个品牌从去年7月份开始突然在行业里火速走红,源于他巅覆了大家以往对行业的认知。
我们这个行业大家一直觉得开店很辛苦,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单店业绩也不高、开得好的店,投资回报也要一年半左右。一旦规模做大,还要拖个大工厂和后台,想要灵活都不行。一旦有工厂,又要多开店,否则成本摊不下来。这又导致密集开店的店效会进一步下降,并且后台的管理成本随着店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高,进而进入一个怪圈。那就是由于投了工厂,就要多开店,但越多开店不代表收益越好,反而要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而导致规范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从而经营的灵活性变得更差,业绩也越来越差。
但近几年,就陆续出来了一些个性品牌,动不动就日均做到十万左右一天的业绩,店不开多,顾客口碑好,员工幸福指数也很高。
特别是今天要来看的这个品牌,他恰恰打破了我们以往的经验和认知,只开大店,基本一城一店或是一城两店,业绩非常可观。单店面积基本在500平以上甚至到4000平这样的超级大店。
他的门店也是直营模式,不过跟我们直营不同的是,他采取了近些年非常流行的合伙人机制,总部控股后余下的股份由公司高管和当地的操盘人投资,按单店合伙。
单店的管理权基本由当地操盘人全面负责,门店一般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形式,财务交给第三方代账模式,当地的管理组也非常简单,后台管理组就一个店总加一个采购一个人事。门店采取前店后厂模式,有生产制造加工、有仓储。产品基本全部都是现场制作,新鲜看得见。门店后场人员占70%前场占30%。产品SKU并不是特别多,但都很好吃,用料非常扎实,都是用的顶级原料。店里不搞会员、不搞储值、不搞活动,只搞试吃。也不做任何营销推广,完全靠口碑传播。小红书抖音基本是自来水,老板也没有精力搞这些。
而且员工的工资高于当地工资很多,扣社保扣税后高当地70%左右。还有他的门店员工奖金是周周发,不是一月一发。今天听他合伙人介绍,合伙人分红也是月月分,不留钱在账上,这样一来大家就很有动力了。
门店的产品并不是很多,但都是精品爆品。有些引流品定价远低于同行,但有些有价值产品定价也高于同行。老板非常清晰什么该订高什么该订低。
并且研发就在现场,他老板说从研发到生产就一分钟的事,现场决策非常快速,绝不拖延。
……
一边听他介绍我们一边也在讨论自己的业务,我们因为跨区域多品牌经营,管理已经非常标准和严谨了。当然,在某个阶段我们也尝到了管理红利,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红利越来越少的时候,也遇到了新问题,企业的将来何去何从?这一直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基于此,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去做很多新店型,但这么多年走下来发现,我们的创新真的很难,基本没有什么太成功的成果。
当然,大家不都这么说么?创新九死一生,活下来的都是微乎其微。
但其实创新也要正确理解,有些创新可能真的是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有的创新是坚持不够。终归,还是得回到底层逻辑来看。
那什么是创新的底层逻辑呢?这个必须得搞清楚才有可能不瞎折腾。我又问了一下豆包:
创新的底层逻辑主要是发现问题或需求,并创造性地解决它们。
从知识层面看,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技术、理念,通过新的方式结合起来。例如智能手机,它整合了通讯、计算机、相机等多种技术。
从思维方式来讲,需要有发散性思维,突破常规的思考模式,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像共享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物品所有权观念,从使用的角度进行创新。
而且,创新还需要有敢于尝试、接受失败的心态。因为在探索新的可能性过程中,错误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反观我们的有些创新为什么失败?有时候就是需求不对,或者问题挖掘不够深入,解决方案不够彻底。
但创新的成果也不是永久的,也许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成功了,不代表会永久成功。时代在变,需求和问题也不断在变。底层逻辑如果不搞清楚,确实很难保证结果是好的。
再说回这个品牌为何如此成功?底层逻辑对了,他用了最好的原料,做出极致新鲜的产品,不搞任何虚头巴脑的事,就是用心做好产品,让产品说话。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回到底层逻辑思考问题,围绕底层逻辑做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用初心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边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