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被狂风暴雨的声音吵醒。
一看时间,5 点多。
赶紧起床关窗。
书房、客厅、入户,这三处的窗户开着,吹进来很多水。
用拖把拖干净地板的水,接着用抹布把桌子墙面的水擦干。
不知道是不是住高层的原因,今年的风特别大,吹得呼呼直响。
把大风吹进来的雨水处理干净之后,回房间睡了一个回笼觉,一觉醒来,十点多。
昨晚睡前看了《西藏生死书》。
对于死亡。
我进行了思考。
宗教修行,让人明白,肉体死亡不可怕,灵魂不灭,人会重新投胎。
有修行几年的朋友跟我说:现在我可以接受我明天死去。
肉体死亡。
这一世的生命终结。
我也可以接受。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人修行,可以接受这一世的生命终结,但是他们对于其他事情,更微小的生活层面,反而不接受某一个阶段死亡。
当然,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恐惧,能接受死亡,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说是这么说,道理是这个道理,在实际操作层面,人往往会有很多执念,本来应该消亡的东西,我们还紧紧抓住。
这就是听了很多大道理,懂了很多大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真正让理论有能量,让理论改变自己的生活的做法,是把一个道理不断实操运用,只有在很多地方都能运用自如,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理论。
死亡,狭义上理解,就是肉体死亡,人这一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在广义上,人不断面对死亡,在不断经历死亡和新生。
比如某一个角色的死亡,关系的死亡,某种生活习惯的死亡,某种世界观的死亡。
很多年前,我在雷州西湖旁坐着,观察人来人往。
看到一个老头,步履蹒跚从我面前经过。
他头发花白,驼背,走路不稳,身上带着苍老的负能量,多年累积下来的身体不适。
他还活着,我看到了死亡。
曾经,他年轻过,七八岁的年纪,他充满活力,跑上跑下,对世界充满好奇,很难把小孩时期的他,跟头发花白的他统一在一起,他们竟然是一个人。
从正常视角,他们是一个人。
他也接受了自己苍老的事实,在时间流速之下,每天变化一点点,让人接纳了变化。
如果在他七八岁的年纪时,一夜醒来,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绝对不会接受,他也不会承认儿童的他,跟年老的他是一个人。
他苍老的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儿童时期的能量、性格、思维,儿童的人格完全消失,可以说儿童的他已经死亡了。
这就是角色的死亡,人格的死亡。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耶稣讲过,脱去旧人,穿上新人。
讲的就是自我的死亡,让某一阶段的自我死去,迎接新的自我。
人需要在各个层面死亡,迎接新我。
大到人格,小到习惯。
某一种固定的习惯,可以看成小范围内的自我。
比如,某一阶段我痴迷喝酒,喝酒过程产生的情绪 、情感、思维 、心理状态、身份认同,就是一个小范围的自我。
到了某一天,我肠胃受不了酒精的刺激,我需要戒酒。
我需要让喝酒的旧我死亡,迎接不喝酒的新我。
某一阶段,我痴迷吃零食,吃了几年后,我发现这种行为不能继续下去了。
吃零食,已经不能给我带来之前的快感。
后来,我可以做到很久不吃零食。
让吃零食的自我死亡。
成长,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
没有某一个自我的死亡,就不能开发出新的自我。
去年,是我成长得很快的一年,属于一个里程碑的阶段。
过去弱小的自我,胆怯、懦弱、恐惧,在去年基本死亡,我重塑了一个强大的人格。
修行最大的障碍是小我的执念,人的执念幻化出了他的世界。
执念就是拒绝生命流动,贪恋某一阶段的剧情,拒绝死亡。
曾经,我的执念非常深。
每到一个新环境,非常难融合进去,天天想着过去的朋友,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非常多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
这种强大的怀旧,让我多愁善感,一直活在过去的剧情当中,不想自拔。
出来工作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很严重。
我一直活在对大学时期的怀念当中,难以建立新的同事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那一年换了五份工作。
在第五份工作的时候,我终于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跟新同事聊得很好,不会觉得自己情感空虚。
让过去自我死亡,活在当下,让生命流动起来,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吃素,不杀生,是一种方式;念经持咒,是一种方式。
从大范围上讲,这是一种形式。
好像学生,7 点到教室早读,7 点半到校园做操,就是一种形式。
从管理学角度,在集体当中,需要形式来规范群众的行为。如果在集体当中,没有纪律,就会乱套,这个集体没法维持良好运转。
从学校举例,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按时到学校,按时放学,上课不讲话,按时交作业吗?
不是的。
学习最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时感到非常快乐,学习时非常专注,学到知识后,内心有很强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学习让自己感觉到生命有价值。
一个优秀的学生,他必然具备上面的特质。
但是学校能规定学生做到上面的状态吗?
没法规定。
只能制定最基础的,按时上学,按时交作业,参加考试。
如果一个人把形式当成最高追求,他没有办法进入最重要的环节。
修行也是如此。
关于修行,很多流传甚广的行为规范,就是为了集体管理而制定的,从集体角度是必然要这么说。
但是从个人角度,如果把这些行为规则当成最高的追求,他就没有办法成一位优秀的修行者。
比如,学生在学校,要规定起床时间,按时上课。一个人在家自学,就不用按照这个规定,他可以打破学校的规则,自建一套更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想要优秀,必然要达到某一种内心状态,才能学得好。
我觉得修行很核心的点,就是死亡。
让自身不断死亡,然后不断新生。
做到不断打破过去的自我,这很难,也很重要。
自我为什么需要不断打破?
生活环境的不同,形式需要变化,自我也需要变化。
环境一直在变。
世界的本质就是变。
变,靠死亡-新生链接起来。
上一秒的死亡,迎来下一秒的新生。
上一件事情的死亡,迎来下一件事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