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早上在《刻意练习》中看到一段对话。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个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这段简短对话,三言两语就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埋头干就相当于闭门造车。
2019年我在福建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工作,有一天在酒店食堂吃饭恰好和人力总监做一桌,吃饭时,总监说:昨天去招聘,应聘者里边有一个酒店经验十年的人,他没有录用。
我们忙问:为什么经验丰富的人,您不要?要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
他说:首先,这个应聘者给他感觉很浮夸,是否真正在酒店行业已工作十年,待验证。
其次,目标模糊。假如你在酒店工作十年,第一年下来,大多已经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对酒店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已熟悉,对自己岗位的业务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你把这种经验重复十年,这就是十年经验吗?不是的,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十遍而已。顶多算个熟练工而已,谈不上经验丰富。
这样重复能提高么?
脑海中酒店对话,再叠加《刻意练习》中这段对话,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有目标的重复练习才是提高的有效途径。
02
我记得我刚入大学,第三次上英语课,老师点名让我领读单词,当时我很紧张,这种领读经验是小学时期才经历过,初中和高中,再加上补习那一年,7年时间再也没有领读过。
赶紧利用下课十分钟,自己先读几遍,但是领读效果非常糟糕,到大学毕业我都不愿意谈起这件事。
音标我全都认识,弱读、重读也会区分。但是为什么还是这么糟糕?
自己多年按照音标拼读单词,能力真正提高了么?
怀左说当年写作时,写完发朋友圈,一为传播,二是让朋友帮忙看看,促使自己进步。这种写作是有反馈的。
而我当年背单词,在图书馆、小树林或小草地,找个小角落自己一个人读,从来没有背给同学听过。这种学习和努力是没有反馈的。
所以那次领读糟糕极了。
也提示我:有反馈的重复练习才更加有效。
03
邻居家的儿子现在读高三了。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他们孩子的学校邀请北京四中数学名师过来上一个月的课。孩子自愿报名。当时妈妈是挺想报名参加的。但是和孩子聊过后,尊重孩子的意见没有报名。
妈妈说:孩子数学一直都还可以,这次期末考也考了130多分,四中老师也是主讲高二数学。孩子认为,老师讲的大部分都是他会的,不会的都涉及到综合运用,这个上几堂课也不一定能解决。索性不如去学习其他方面,反而回报更多。
后来,孩子自己去报名参加一个写作训练营。
开学前几天,训练营结束。和孩子交流,孩子表示这次训练营,大大拓展了他的写作思维,他觉得报名非常值得。
这个孩子清醒认识到自己需要提高的板块,有针对的重复练习才高效。
04
看《刻意练习》之前,一直相信的“重复、重复、不断重复”,是走向优秀的必然途径。但是看完这本书,更明白,有目的的重复练习才是走向优秀的不二法门。